今天在路上,听了一本叫《重塑幸福》的书,作者是马克·曼森,在书里,作者说到幸福的本源就解决问题。
在我们成长的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会成为我们通往幸福的拦路石,有些问题会让人感到焦虑,有些问题会让人感受到痛苦,而我们的幸福,也恰恰也是来源于这些问题。在作者看来,一个人能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来源于他能忍受什么样的痛苦。
这个观点,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做任何事都有难受的地方,选择正确的难受往往才是关键。
比如在道馆里训练的孩子,想要获得技术的提升,就要忍受体能的极限,压柔韧时,韧带被撕裂的疼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进步,而这个过程中的难受,就是所谓的正确的难受。
有了这个认知之后,就可以把这个“难受”放到追求幸福的系统中了。首先,面对问题,接着选择正确的难受(也就是忍受痛苦),再接着就是解决问题,之后获得快乐,最终实现自我提升。通过这样一个操作,基本上就能够掌控自己的幸福了。这也是“解决问题”的流程。
关于幸福,阿德勒也给下过一个定义。所谓的幸福就是贡献感。贡献感来自于“我对他人有用”,想要做到这一点,不能通过寻求他人的认可的方式,而应该通过解决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的问题来入手。
从本质上来讲,阿德勒的“幸福”其实也是在解决问题,比如解决人生的三大课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除了选择正确的难受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考察因素,就是你是主动地去解决问题?还是被动地去解决问题?
这个选择非常重要,它决定着我们行动的张力。
比如有的孩子练习跆拳道,完全是出于自愿和爱好,在这个过程中,他自发训练的意识就非常强,课堂上也会表现的非常积极和认真,甚至,还指责不好好练的孩子“你来这是干啥的呀?”。还有的孩子,完全是父母逼着来的,他们展现出来的状态,会完全不同,比如衣服不好好穿,道带总是开,上课不认真练习,有时还不愿意进道场……
同样是面对练习跆拳道这个问题,前者不但看见了问题,还看见了目标。所以,就变得很很积极,很有动力。而后者,只是看见了待解决的问题(外界给他的),一副应付无所谓的态度。
你可能会说,父母也是的,为什么要逼着孩子做他不喜欢的事情呢?弄得很被动,很尴尬。
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这样想:即便没有父母这个角色的存在,我们的一生中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关键是,面对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是主动改变世界,还是被动的接受生活?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培养的观念。
因为,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有些孩子的父母,就是不逼迫孩子,尊重孩子的爱好和选择。但有些孩子的父母,就是喜欢控制,替孩子做决定。这就是每个孩子所面对的现实,而我们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现实。
但要注意的是,现实不是束缚,而是改变的条件。就像哲人说的那样,被给予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在看那些被父母逼着做事的孩子,他们真正要解决的问题,不是说这个事情是不是他喜欢的,而是对待事情的态度。对于一个孩子来讲,难度可能有点大,但值得慢慢引导,这毕竟是通往“自立”的一个过程。
而对我们成年人来讲,尊重现实,利用现实,就成了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能不能解决得漂亮?不仅关乎到做事的动力的持久性,还关乎到最终能不能获得幸福。
总结一下
1.幸福的本源是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这个循环中,关键的是选择正确的难受。说白了,痛苦系数就等于幸福系数
3.解决问题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客观条件,我们都不能轻易放弃,主动解决问题的机会。
只有主动解决问题,才能带来真正的动力和幸福。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