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突然的电话

作者: 五零后婆婆 | 来源:发表于2019-05-14 22:54 被阅读61次

    今天早饭之后,我送完孙子回到家,正忙着做家务,手机铃声骤然响起,拿起来一看,是陌生号码,显示江苏扬州,我迟疑了一下,还是点按了接听,是一个女声,竟然直呼我的名字,得到确认之后,对方激动的连声说道:终于联系上了、终于联系上了…并问我是否能听出来她是谁?这温婉而带有磁性的中音…是那样熟悉却又生疏,说熟悉,是因为这个声音曾深深的印在我脑海,说它生疏,是多年没听到了,并且温婉之中增添了些许的沧桑。

    一张笑吟吟的圆脸立刻浮现在我眼前,仿佛穿越四十多年时空,那个文静贤淑的女孩张丽萍就站在我面前。

    七十年代的丽萍

    丽萍与我同岁,是我“赤脚医生”时的同学。当时是七十年代中期,在培训学校里,我俩年龄最小,所以能够玩儿到一起。那时的孩子都成熟晚,十六七岁的年纪,完全还是懵懂无知的傻丫头,下了课之后就会疯玩儿。其实,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好玩的项目,每天在一起除了傻说傻笑,就是大声唱歌,当然还得找个没人的地方唱。

    那个年代,不仅物质方面极度匮乏,精神世界更是一片荒芜,除了偶尔看一场露天电影,算是最好的精神娱乐生活,文学文艺类书籍多数被封杀,没有书可看。当时高考制度还没有恢复,“读书无用论”仍在盛行,年青人都没有了目标。

    那时候,谁家能有个半导体收音机,那就很不错了,起码能收听到一些好听的电影插曲,然后,小姐妹们到了一起,就相互学唱,在当时,对我们来说这就是最好的娱乐活动。

    那几年好听的歌曲也有很多,比如地道战插曲《太阳出来照四方》;反映赤脚医生的电影插曲:《赤脚医生向阳花》、《春苗出土迎朝阳》;还有闪闪红星插曲《映山红》、《红星照我去战斗》……

    “赤脚医生”培训学校是在公社卫生院内举办的,而卫生院就座落在微山湖东岸不远处。下午下课之后到食堂开晚饭还有一段时间,我和丽萍经常会在这个时候去湖边玩儿。主要的是湖边上人少,可以大声唱歌,还能在草地上打闹翻跟头,哈哈。

    出了医院后门,穿过一片农田,不远处就是风景优美的微山湖,那是我和丽萍最常去的地方,坐在绿草如茵的堤岸上,面对一望无际的湖水,可以毫无顾忌的大声唱歌、肆无忌惮的傻说傻笑,唱累了闹够了,我们有时谁也不想说话,就只望着湖水发呆。

    每当夕阳西下之时,湖面上波光闪耀,远处白帆点点,不时有成群的野鸭子游过,那画面简直美的让人心醉。

    微山湖最美的季节是夏天,辽阔的湖岸线之内,长满了鲜艳无比的荷花,有粉色有白色,当花瓣谢落的时候,碧绿的莲蓬顶着黄色花蕊就悄悄地钻出来了,待莲蓬稍微长大一些,就可以吃到清香甜嫩的莲蓬子了。最开心的时刻,就是遇到漁家少女划着小船采摘莲蓬和菱角之时,跟她打个招呼就会把小船靠岸,载着我们一起采摘,我俩总是收获满满。

    一个突然的电话
    那时候这些水生植物都是野生的,随便采摘没人管,主要是那时候不允许搞经济。风景秀丽的微山湖畔,一年四季都留下过我和丽萍的身影和歌声,那段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和那份最纯洁无暇的友情,都深深地印在我心中,永生难忘。
    一个突然的电话

    到了1976年,是我们全家下放农村的第八年,部队来人落实政策,为父亲安排了工作,全家户口“农转非”,我的“赤脚医生”生涯也随之结束,摇身一变,我成了待业青年,等待分配工作。而丽萍也有了新的机遇,那时候,我们当地一些企业单位,缺乏工人,要在农村青年当中招收一批,以弥补工作人员的不足。但这批人员,只按工人待遇发工资,户口仍然还是农村户口,于是,一个新生事物就产生了,这类工人称为“亦工亦农”。

    那个时候,做生意属于“偷鸡倒把”(怕有敏感词之嫌故写白字),是要抓现行的,谁也不敢干。高考制度当时还没恢复,做为农村青年,除了务农,基本上没有别的出路可走,“亦工亦农”的出台,对农村青年来说,是个极好的机遇,起码,可以和那些正式工人一样每天上下班,月月有工资了。丽萍的爸爸在事业单位工作,他托人给丽萍弄到一个名额,安排到“硅酸盐制品厂”,其实就是水泥厂。当时参与招收“亦工亦农”的单位,还有耐火材料厂、炼铁厂。

    后来才知道,凡是招收“亦工亦农”的单位,都是一些被认为不好的单位,“非农业”的子女都不愿意去,因为这些工厂又脏又累,“非农业”的孩子即使被分配到这些单位,家里也都会想办法托人,把孩子调走。所以这些单位总是缺人,有关部门没辙了才想出了“亦工亦农”的招数。农村孩子一般都能吃苦,毕竟是当工人有工资,总比在农村干活强的多。

    丽萍所在的水泥厂属于县置单位,虽然脏点累点,但一个月能领到二十多块钱的工资,足够她买衣服和零花了,那已经美的她不行了。如今说到二十几块的工资,可能会让人觉得难以置信,要知道,那可是七十年代啊!工作一辈子的老工人也就是三十多块钱的工资。

    后来,我被分配到公社卫生院,就这样,我和丽萍各自有了工作,见面的机会就少了,在不同的环境中,我们都在慢慢成长。我呢,医院里还有几个性情相投的小姐妹,下了班之后,还可以没心没肺的一起玩儿。虽然年龄渐渐增长,可我仍然是个情窦未开的傻丫头,还完全不懂世间情为何物。

    而丽萍呢,这时候却已经开了窍,在她工作的水泥厂里,有一个男青年,也是个“亦工亦农”,外号“盖山东”,虽然厂子里女青年众多,但这“盖山东”只对丽萍情有独钟。虽然,丽萍长的不算太漂亮,但绝对是个招人喜爱的甜妹子,一看就是个贤妻良母的胚子,想必那“盖山东”也是看好了这一点吧。

    丽萍迫不及待与我分享她的幸福喜悦,并让我哪天去见见那个“盖山东”,帮她参考一下,说是我意见对她来说很重要。丽萍是半工半农家庭,爸爸在事业单位工作,妈妈和孩子们是农村户口。在丽萍的婚姻问题上,爸爸妈妈打算让丽萍至少找个半工半农的家庭,起码能有一些经济来源,比起纯农业家庭要强的多,那个时候农村多数都没有经济收入,只有靠生产队劳动挣公分儿,分粮食吃。

    据说这“盖山东”的家,在我们公社最边缘的乡下,那里交通十分不方便,是有名的穷村,因此,丽萍担心她父母会反对,她说如果我认为行的话,她会跟父母软磨硬缠,全力争取。

    跟丽萍约定好一个中午的时间,我去了水泥厂,丽萍带我到了职工活动室,里面有乒乓球案子和象棋桌,靠墙摆放几张连椅。午休时间,这里没有人来,不一会,随着门口传来的脚步声,一个高个子青年走了进来,哇! 不由我眼前一亮,不用说,这就是那个“盖山东”。丽萍为我们相互做了介绍,他的名字我一直就没记住,只记得姓张,他的外号“盖山东”,我倒是一直记着呢。

    一看到这“盖山东”,果然是名不虚传,看上去有1米8的身高,魁梧又挺拔,五官端正,相貌堂堂。只见他上身穿一件藏蓝色迪卡面料的中山装,下身是深茶色中长纤维西裤,看上去整洁可体,看来这小子很注重衣着形象。

    那时候才刚刚时兴中山装,也刚开始有化纤类布料,穿在身上显得舒展挺括。一直以来,人们的衣服都是邹邹巴巴的老棉布,在那个普遍缺乏衣服的年代,“盖山东”的衣服款式以及颜色搭配都显得十分上眼。总之,从外表形象看上去,这“盖山东”的确很够分儿!怪不得丽萍这小妮子被迷的神魂颠倒呢。

    爱情的力量真是伟大呀!最终,丽萍战胜了父母的千般阻挠,毅然的嫁给了“盖山东”。“亦工亦农”毕竟是临时工作,女孩子一旦结了婚,单位就不让干了。婚后,丽萍不顾一切的跟随“盖山东”回到那个偏僻的乡村,开始过起农耕生活。

    自打丽萍结婚之后,我俩很少见面,主要原因是她家太远,四十多里路程,那时候农村不通汽车。只有在丽萍走娘家的时候,会来医院找我玩,她娘家就在公社的街道上,离我们医院很近。丽萍怀孕之后,不敢再骑自行车,基本上就不走娘家了,我俩就再也没见过面,直到她生完大女儿满了月,我第一次去了她家。

    四十多里的路程,在当时真觉得很远,农村不通汽车,出门除了骑自行车就是步行。那一次我骑着我爸的飞鸽牌自行车,足足两个多小时才到,主要是路况太差,都是泥土道路,坑洼不平,一路颠簸,想快也快不了。

    道路也不熟悉,只好边走边问路,好不容易才找到了她们村子,进了村满眼都是低矮的泥草房,残缺的泥土院墙,丽萍家也不例外。

    问到了她家,走进院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晒衣绳上一大串迎风招展的尿布;院子的少半边,用篱笆隔起来,种着好多疏菜;院子中间的空地上,一只小黄狗正追逐着一群母鸡玩闹,呵呵,好一幅农家乐的场景啊。见来了陌生人,小黄狗立马汪汪的叫了起来,丽萍闻声赶忙从屋里出来,一看是我,激动的她直跳脚。看上去丽萍胖了不少,面色很不错。

    丽萍拉着我的手一起进了屋里,虽然光线有些暗,但房子收拾的干净整洁。家具有大立柜、五斗橱、一张八仙桌四把椅子,这些都是丽萍的陪嫁,这样的配置,在那个年代里算是上等嫁妆了。

    “盖山东”不在家,说是出车了,要晚上回来。丽萍的女儿睡的正香,粉嘟嘟的小脸十分可爱。说话间就快到中午了,丽萍到院子的菜园里摘了嫩豆角、黄瓜和青辣椒,又在鸡窝上层摸出几个鸡蛋,我俩一边做饭一边聊天。

    话说这“盖山东”是个要强的男人,哪里会安心务农啊,他下定决心要让丽萍过上好日子,以对的起丽萍一片深情厚意。要过好日子,必须得有钱。那时候已经是七十年代后期了,一些大胆的人,已经悄悄的开始搞“偷鸡倒把”了(见谅用白字),但大多数人还是不敢干,经过那么多年的教育抓批,人们已根深蒂固的认为“偷鸡倒把”不正当,说不定哪天又要抓。这“盖山东”是个有头脑、有胆识的人,他看到了好机会,想挣钱就不能怕冒险。

    “盖山东”干了几年“亦工亦农”也稍有一点积蓄,又想办法东拼西凑借了一部分钱,买了一辆运输型拖拉机,小型不带驾驶楼的那种。那年月,只有生产队里才有拖拉机,个人还根本没有呢,所以这“盖山东”算的上大胆又超前。

    “盖山东”开始试着搞“偷鸡倒把”营生,他先从周边的村子收购地瓜干儿,再卖到一百里地以外的兰陵酒厂。他每天是早出晚归,风吹日晒,霜打雨淋,虽然辛苦劳顿,眼见着钱天天装进口袋,好日子总算不远了。丽萍说到这里,眼睛里放着光彩。

    说着话,饭就做好了,家里有摊好的煎饼,柴灶上煮好了地瓜干儿麦糁汤,浓香扑鼻。菜也上了桌,有凉拌黄瓜、青椒炒鸡蛋和油爆嫩豆角,加上一碟丽萍自己腌的咸菜,四个菜,哈哈。那个年代这就很不错了呀。

    看到丽萍各方面很好,我就放心了。丽萍总算没看错人,“盖山东”一如既往的疼爱他,每天出车之前,总是把水缸打满,晚上若回来的早,就在井台边帮丽萍提水洗衣服,那时候农村都是用井水。有一个这么爱她又能干的男人,生活只会越来越好。

    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各大中专院校开始招生,自此,举国上下迅速掀起了考学热潮,青年人终于有了奋斗目标,当时整个社会百废待兴,各行各业也急需专业技术人员。高考制度的恢复,更是给农村青年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一时之间,学习风气大兴特兴。

    随着整个社会开始崇尚知识,注重学历,像我们这一类所谓端着“铁饭碗”的青年,以往的优越感顿时消失。在单位里,有学历文凭的人得到重视,而且,工资待遇高的多,人家那可是“金饭碗”呀。这种环境下,很多往届初中高中毕业生、下乡知青和社会青年也纷纷复习功课参加考试。那时候,考试条件很宽,工作多年的、结过婚的,都允许高考。

    于晓晴是和我一起分到医院的正式员工,我俩成了好朋友。晓晴比我大一岁,却比我成熟许多,这与她不幸的童年经历有关。晓晴有个性、有思想、有上进心,与丽萍那柔弱温吞与世无争的性格完全不同。跟晓晴一起久了,她的个性与她身上许多优点都在慢慢影响我,虽然良师还论不上,至少算得上是我青春时期的益友。与她朝夕相处,我的傻气在慢慢消减,也学着思考人生未来,开始试着探寻世上究竟情为何物?

    晓晴和我都是初中文化程度,我没上成高中,是因为生产队不推荐我这个成份不好的外来户。而晓晴没上高中,是因为想及早参加工作,不想再耽误两年的时间。

    我俩一起工作三年之后,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晓晴鼓动我一起复习功课参加考试,说是咱们说啥也得弄个学历拿个文凭啊,我俩都是初中毕业,也只能报考中专。

    就在1980年,我俩考取了地区卫校的临床检验专业,连同实习一共两年半的时间。因为是在工作单位考上的,上学期间工资照发,条件是毕业后必须回原单位工作。

    待我上学两年归来,再见到丽萍时,她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啦!第二胎是双胞胎女儿。丽萍的家也是今非昔比了,当年那低矮的泥草房已换成了三间青砖到顶的大瓦房,宽敞整齐的青砖院墙,在周围那些破草房衬托下,显得很有气派。显然,这“盖山东”已经发家致富了。

    后来这几年虽然开始社会改革,提倡市场经济,一开始多数人还都不适应,或者不太会做生意。“盖山东”起步早,加上竞争对手不多,酒厂也不欠账,所以生意越做越顺手,几年功夫,不仅还上了债,还盖上了新房,家中里里外外焕然一新,日子过的风生水起。

    我呢,毕业后在本院化验室工作,与我同岁的丽萍,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啦,而我还是光棍一条呢,哈哈。其实,上卫校的时候,班里男生占半数,两年之间我也经常在书桌里面发现情况,有邀约的纸条,有含蓄的小诗,也有直白的情书,可我,通通一笑置之,不做回应,我是在等,等那个能让我心动的人,哈哈。

    毕业回来又工作了一段时间,在分配来的大学生当中,终于有一个人,与我确认了眼神。在心动那一刻,我恍然忆起,他就是那个与我前世有约,今生相遇的有缘人,哈哈。

    恋爱、结婚、生子,都是这个步骤。我儿子出生的那一年,丽萍第四个孩子又问世了,这次她终于生了一个儿子,三个女儿,一个儿子,真是了不起,而那时候已经开始实施计划生育了。有了儿子,想必那“盖山东”干劲更大了,我和丽萍各自都忙的不可开交,想见面也更难了。

    后来,哭闹的孩子,加上忙碌的工作生活搞的我焦头烂额疲惫不堪,再也顾不上与丽萍的友情了,我们从此也无法再见面。直到九十年代我随夫君去了他的家乡生活,离开微山湖至今二十多年,我和丽萍早已失去了联络。

    时隔这么多年,丽萍竟然费了许多周折,终于得到了我的电话号码,通话之中,我也是激动不已,往事如走马灯般的在脑海中一幕幕闪过…这个电话一直打倒中午接孙子的时间,才不得已停下来。二十多年的离别时光,是多么漫长,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啊。

    唉!真是世事无常,祸福难料。谁能想到,丽萍竟然遭遇了塌天之祸!在她36岁那年,“盖山东”终于不堪重负,积劳成疾,得了胰腺癌,手术后很快扩散,就在那一年,“盖山东”撒手人寰,丢下她和四个未成年的孩子…

    丽萍竟然用平静的语调讲述着她那令人悲痛欲绝的经历,而电话这端的我,早已泪如雨下,湿透了衣襟…听完所有过往,我明白了,这些年生活的磨砺,早已把那个柔弱的小女人打造成坚强的女汉子,一个女人独自承担起四个孩子的养育,其中一个女儿培养成了大学生,并全部完成了儿娶女嫁的重大事项,一直守寡至今,真是难以想象,这么多年她是怎么熬过来的!就算是“盖山东”给她留下了财富,但一个弱女子要把四个孩子养育成人,需要耗费多少精力和心血啊!

    丽萍如今跟随儿子在扬州居住,儿子在那边打拼许多年,站稳脚跟之后,就把丽萍接过去一起生活了,丽萍在那边每天负责接送孙子和孙女上学,也是有忙有闲,生活安稳了,能够喘口气、回回神了。说是有一天突然想起了我,想起当初一起度过的那些美好时光,不由情思翻腾,忍禁不住。于是,开始多方联系打探,不知绕了多少弯,最终问到了我的电话…

    岁月匆匆似水流,

    昔日少年已白头。

    缘聚缘散情尤在,

    蓦然回首几春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突然的电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ltz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