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菈妈 原创
一、
当你有了孩子,就会知道“耐心”这个东西有多难能可贵。
比如,昨天哥哥在游戏区玩得好好的,妹妹也想凑热闹,结果被哥哥无情的挡在了门外。
妹妹转头向我求助。
无奈,几番交涉下来哥哥依旧不同意。妹妹于是从围栏外自己拿玩具玩。
哥哥嫌她捣乱,想将她吓唬走,又是吼叫又是扔玩具。
一回两回的我也就忍了,老这样我就受不了了。将他单拎出来好一个批评教育。
最后,闹得鸡飞狗跳,好一个不愉快。
哥哥不懂忍让吗?不是,他只是不想被打扰。
妹妹不知道自己被嫌弃吗?也不是,她就是想黏着哥哥而已。
我不清楚发火的坏处吗?更不是,我只是忙累得很,他正好撞我枪口上了。
三相叠加,火,就碰撞出来了。
耐心?早见鬼去了。

二、
学再多的育儿理论,我们仍然管不好孩子,这是不争的事实。
大道理我们几乎可以做到张口就来,但如果落到实处,相信不止我一个人会在内心冷笑:来来来,咱互换个孩子试试!
孩子抬杠的时候,你能清楚的感觉到内心的怒火越烧越旺。那种感觉就像,明明端着机关枪可以直接扫射,却被勒令要和颜悦色去招降。
别人可以撂挑子不干了,你不行啊,父母这行业又不能辞职。
于是,最终只能有一个爆发点,倾尽洪荒之力,河东狮吼……
我们在吼的时候,内心独白绝对是:我就不信,还搞不定你个小屁孩!跟我犟,有你的好果子吃!
只是吼完之后,后悔愧疚立马又占了上风,各种爱的抱抱、道歉、割地赔款轮番上阵,要安慰孩子受伤的心灵嘛。
蠢哭,谁来安慰我们受伤的心灵?
父母这个职业,真是天底下最亏的职业,没有之一。

三、
说到底,和孩子之间的冲突,我们自己的因素占了大半。
怎么办?
1、耐心,去见鬼了之后还得再揪回来
培根曾说,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
所以,为了不让恶魔留在人间,我们还是要多一点点耐心的。
孩子的思维和我们的思维不同,他们考虑问题和看待事情的角度也不一样。所以发火之前先忍住了,多问几个为什么,看看他们的想法是什么,不要制造出冤假错案。
那个将方便面泡好了放在被子里保温,等爸爸回来吃的孩子,挨了揍。
疼吗?疼!是爸爸心疼。
2、失控的时候避开
感觉自己就要失控的时候,去洗手间好好冷静一下。心中默念八百遍:亲生的,亲生的……
这个虽然是调侃,但亲测有效。不然嘞?还真的狠揍一顿么?想想冲动之后的割地赔款,还是算了吧,人财两空更亏得慌。
有人说,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
的确是!
3、允许反抗
我们总是在孩子反抗的时候,内心悲凉地想:他怎么可以这样对我?这个白眼狼!我再也不要对他好了……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用鲜血总结出来的真理。
你把这边按下去了,它就会从那边冒出来,你把那边再按下去了,它还能找到其它地方继续冒出来。
与其忙着四处灭火,不如将它引到安全的地方集中释放。
4、寻找合适的方式发泄
实在忍不住了,找一个枕头、被子、靠垫或一切不伤人也不伤己的物件,尽可能的摔打踢。
哥哥的方式是扔东西,于是我特许他朝没人的地方扔,扔完了再捡起来就好了。
谁还能没个脾气呢?
总得把那气放了,才能平静下来解决问题不是。不要觉得有情绪就是不好的,情绪没有对错,行为才有。
嗯哼生气的时候,对霍思燕放狠话:我长大了也不想给你买一百个化妆品了。
我不用那么多,打个半折就行。
咳咳,跑偏了。我是想说,放狠话也算是一种发泄,但要注意不要太伤人。话又说回来,和小孩子互说狠话,最后很可能会笑破肚皮。
找到合适的发泄渠道,把两肚子鼓鼓的气撒了再来谈合作,契合度会更高。

心理学研究发现,爱发火的人容易焦虑。
管不好孩子,很大程度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找对方法,太焦虑了。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埋怨孩子太叛逆。
我们不是完美的父母,但起码可以学着做一个好父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