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只能告诉你我在思考什么,答案也受见识限制。能够提出更好的建议是你完全不用按照当下某人指导去生活,生命短暂,应该找到自己的路。
没有想过通过读书找到方法,解决所有的问题,主要希望能够摆脱琐碎,明晰一些大问题,实现智慧桥接,更从容有序的生活,即使平淡不至于堕落深渊。书写笔记,记录一些生活的感悟,都是梳理。回头看也许很幼稚,但没有关系,思想都是日渐成熟,况且相信你也没有那么自以为是,自称千秋评论,五百年白话前三名。
怀特海说,两千年以来西方哲学史,实际都是对柏拉图的一连串注脚。歌德也说过类似的话语:凡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没有不是被人思考过了,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力图重新思考而已。你以为发现的惊天大秘密,结论往往不会超出普通人知识范畴。
为什么人要不断的重新思考这些问题,不能拿来主义实现一劳永逸?该怎么认识呢?一定是造物企图给我们每个人出的考卷,要我们做出选择,展示自我的形象,即使面对同样好的价值观,你依然只能选择某一种。即使面对善恶区分,奋发和沉沦,最终依然得有自己的决定,以及对应的行为举止。
彭刚说:“人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境遇碰到的问题,具有根本上的相似性。思想家异于常人的地方,就在于他们对于这样一些永恒问题提出有价值的回答。他们思想探索,构成了人类永恒智慧宝库一部分。
大部分人其实是接触不到这些宝库,应该看见,为了生活而丧失了思考时间,为了责任忍辱负重前行。所以需要不断在生活间隙用力寻找,因为我们生来不是为了周而复始的感受体验的机器,而是应该有创造力的生活,体验真正美好和激情。
不需要复制他人话语,独立的人,不需要用他人牙慧来填补自己的胃。
要追求更高远的思考, “门槛越高的东西越有趣”,李泽厚说过:“不写五十年前可写的书,不写五十年后可写的书。”追求一些智力上的冒险,冯契说:“我们学术,我们研究,我们思考,我们读书,无外乎是如何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把理论转化为方法,把观念转化为德性。”过程之中,会发现自己健全的心智,以及独立的人格。
黄宗羲曾感叹世人在权力面前的自我定位:“跻之仆妾之间而以为当然”。很多人不是如此吗?你也不要因为周围的人都是如此,而理所当然。
当然,不需要成为林冲,“来往的都是咬钉嚼铁汉,出入的无非沥血剖肝人”,也不要害怕失去人群,最多如同李敖,《我的江湖越来越小》,哪又如何?
为了你自己活着,在短暂的人生实现自己的价值,成就自我人生,当然也要配的上你的朋友。最主要的,要有自己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