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读书
001|30岁后去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绚丽突围

001|30岁后去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绚丽突围

作者: DreamLucia | 来源:发表于2016-07-15 23:00 被阅读242次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题记。

2016年7月14日,对我来说,这是在北京稻香湖酒店为期十天的封闭工作时间的第二天。晚7点40分,我坐在酒店大厅温馨宽敞的咖啡厅的藤椅上,伴随着流畅动人的钢琴曲,面部从容,内心澎湃,阅读完了范海涛《就要一场绚丽突围——30岁后去留学》这本书的后半部分。从13号上午翻开它到此刻,一场伴随着作者在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的精神旅行,就此告一段落。而我所能想象的美国留学,却温热地在我的心中留下了鲜明的画面。

1、范海涛是谁?

范海涛2001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获文学学士和法学学士学位。历任《北京青年报》财经记者,新浪网驻华盛顿记者,《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中国区总顾问。2009年,与时任谷歌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博士合著《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迄今销量超过100万册,并以此获得蓝狮子中国最佳本土商业作者奖。2011年赴美留学,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修读口述历史专业的第一个中国学生。2013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硕士学位,这是该专业的最高学位。201年创办“海涛口述历史·人物传记工作室”。2016年,出版《就要一场绚丽突围——30以后去留学》。先后在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暨南大学讲述非虚构写作和口述历史。现为好未来公益基金会we+计划梦想大使。

2、她所认识的大BOSS们如何看待她大龄出国?

李开复:人生如何突出重围呢?有太多的年轻人,想得太多,做的时候犹豫。一天一天蹉跎了岁月,浪费了时间。人生怎么冲破重围?其实就是要有一种不怕外界质疑的倔强,要有每天能够进步一点点的勇气,要有水滴石穿的精神,一直在泥泞崎岖的道路上行走,我相信,One thing leads to another,往往人们2在脚踏实地地迈出第一步时,所有的东西,就已经悄悄在路上了。

徐小平:海涛人生的“自觉“,是学习英语的自觉、留学深造的自觉、游历世界的自觉以及获取全球竞争力的自觉。

读书游历的终极目的,还是为事业梦想服务。

人生梦想根植越久远,要想改变它就越难。

历史的车轮旋转到了21世纪第2个10年,出国留学对于范海涛他们,其实已经不再是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而是一个随时可得的储备。留学,还是事业?答案是事业!因为,留学的大门,对今日中国青年甚至中年壮年N年,可以说永远在那里敞开,你看刘强东、王石他们的留学日程就知道我的意思;而事业窗口,对任何个人来说,确实一个千载难逢的基于,一道错过就永远难以逾越的金线,一个醒来就难再成真的美梦。(我个人更喜欢徐小平的观点。)

3、在这本书里她写了什么?

从去留学的起源到准备留学的艰辛,从周围人的各种态度到自己的笃定,还有初到纽约的各种应接不暇加上与“另类”室友在斗智斗勇学会彼此和睦共处,在一、二章,范海涛向我们展示了她如何搞定大龄留学面临的海外留学基本困难和特殊困难。

而第三章《超现实主义的美国校园生活》里(这也是我认为的全书最核心最精华的部分),新生活的精彩轮番上演:学会从电话和邮件里与世界保持联系,使用效率手册,重视DDL的重要性。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课堂上,体会教与学的颠覆性。口述历史专业在堂内外让范海涛经历了一系列解放天性的练习,她渐渐明白:最成功的口述历史采访应该是这样的,采访完毕,被采访者完成了一次记忆旅行,又像是完成了一次认识自我的过程。他会说:“我从来没有这样认识过自己。”或者他会说:“我从来没有这样总结过自己的人生。”或者是:“如果你不问我,这些事情我可能永远永远都忘了,它们永远不会再见天日。

范海涛无疑是努力的,面对挑战,她着力于对于小细节敏感度的培养,注意讨论课上的自我突破,区分口述史采访和新闻采访的不同,无时无刻不忘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她遇到许多之前难以想象的题材,例如同性恋题材、去财富协会采访毒贩、挖掘9·11、去博物馆上课、去华尔街喊口号等,并在团队合作中重新认识自己坚定自己。

毕业后,她在华盛顿工作一年,然后返回北京。留学前关于留学归来之后的处境疑虑并不存在,她说:“当你一天比一天努力时,世界马上邀请你一起同行,怎么可能抛下一个强大的你呢?此时此刻,我才明白以前我对大龄留学的所有担心,都是多余的。大龄留学的劣势只体现在留学的过程当中。留学结束了,大龄留学的优势便显示了出来。工作之余积攒的强大人脉经过两年时间的短暂休眠,被瞬间激活,选择面不是窄了,而是更宽了。”

30岁,再次突围,范海涛顺利归来。

而你,什么时候突围呢?

4、书中那些让人读到血脉会沸腾的话:

不勇敢,无以致青春。

习惯了普通,也习惯了这辈子所有美好的事情都离自己太远。

人的命运不同,去做什么,梦想在什么时候复苏,也许时机并不一样。

像一个战士一样去工作。

当人们经历了一次成功感之后,就会永远怀念那种制高点,怀念那种身处云端般的激动。

在这个欣欣向荣的社会,人们真的已经不需要一个虚妄的文凭来证明自己了。

人不可能跨越同样的河流两次。不要被信条所惑,不要让别人的意见淹没了自己的声音,你的直觉多少已经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其他任何事物都是次要的。

挥霍青春的时候总是伴随着集体无意识。

我沉浸在别人的江湖里,却太晚思考自己的人生。

在美国,什么都要自立为王,靠组织的想法没有出路。

一切体验都能丰富我们的阅历,还有我们的内心。

生活的意义,不是在豪华的房子里过得优雅,而是无论在什么样的条件和境遇下,都可以把优雅发扬光大。

竞争驱使的教育,让一切索然无味,甚至扭曲了人的性格。而由内心驱动的教育,最终成为丰富自己的内因。

最重要的事情——战胜那个感觉不好的自己。

世界竟可以打造如此优秀美好的年轻人。

接受现实,接受真实的自己,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自强不息。

没有什么比拥有一颗饱满的灵魂更重要。

每一天,从早到晚,心里暗自对自己鼓着劲,把自己不知道的只是慢慢补齐,把低沉幽暗的情绪强压下去,然后苟延残喘地完成了每一天的旅程。这是一个最开始收起所有内心骄傲,但是最终又为战胜自己感到无比幸福的过程。这是一段无比艰难而又风光无限的旅程,过程比结果精彩。

只有大量地读,才能地道地书写。

美国小说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知识,而是习得一种思维方式——在琐碎无聊的生活中,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不是“我”被杂乱、无意识的生活拖着走,而是生活由“我”掌控。学会思考、选择,拥有信念、自由,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获得幸福的能力。

你一生中最好的作品是什么?

杜尚:是我度过的最美好的时光。


                                               出品 | 晏小衫 2016.07

相关文章

  • 001|30岁后去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绚丽突围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题记。 2016年7月14日,对我来说,这是在北京稻香湖酒店为期十天的...

  • 读书 | 留学不是潮流的主因

    范海涛在《就要一场绚丽突围:30岁后去留学》中写到:学做“世界公民”,用梦想撬动世界。 她提到:因为在哥大读书,我...

  • 浑浑噩噩也可以过,但我希望你不要

    我用了很漫长的时间阅读这本《就要一场绚丽突围—30岁后去留学》,在我的车上、在办公室、卧室、卫生间、路上、公园里...

  • 深情的墨尔本——校园篇(一)

    前几天发现范海涛的《就要一场绚丽突围:30岁后去留学》有了kindle版,一整晚读完。之前有在微博看过前几篇连载,...

  • 第十周复盘

    【小成就】 ①看了4本书,《 让自己更值钱》、《学会提问-麦肯锡工作法》和《就要一场绚丽突围-30岁后去留学》、《...

  • 做决定的人只有你自己

    最近在看一本书,范海涛的《就要一场绚丽突围,30岁后去留学》。 不知道是‘30岁’,还是‘留学’哪个字眼吸引了我,...

  • 30岁后,你做过的最勇敢的一件事是什么?

    30岁后,你做过的最勇敢的一件事是什么?你敢在30岁后去留学吗? 最近看了范海涛的《就要一场绚丽突围——30岁后去...

  • 30岁后,依然可以绚丽突围

    这本书的书名是《就要一场绚丽突围》,副标题是《30岁后去留学》。 在读这本书前,对于范海涛这个名字不是特别熟悉,完...

  • 【书】3#尽享人生

    《就要一场绚丽突围:30岁后去留学》 这是第二本关于留学的书籍。记得看的第一本是在读初中的时候,只记得主人公叫Je...

  • 成为你想成为的样子

    看《就要一场绚丽的突围-30岁后去留学》,感觉在文字上跟着作者一起经历了一次非常有激情的旅行。透过她的文字,感受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001|30岁后去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绚丽突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nayj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