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小满嗦
一个真心爱电影的人
吴宇森导演的新作《追捕》,11月24日在院线正式上画,上映首日以29.4%的排片比拿下了2976万的票房,成功挤下《正义联盟》,登顶单日票房冠军。
可惜好景不长,《追捕》只是“好梦一日游”,第二天便被《正义联盟》和《寻梦环游记》双双超越,滑落至单日票房榜第三位,截止笔者发稿,影片累计票房7385.3万,前景黯然。
Part1
1986年,吴宇森在徐克的协助下,导演的电影《英雄本色》大获成功,此时已经40岁的吴宇森,才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电影风格。
此后,吴宇森在“暴力美学”的路上越走越远,直至闯入好莱坞。
在《终极标靶》与《断箭》的铺垫之后,吴式个人风格与好莱坞主流电影工业的融合,在拍摄电影《变脸》时达到顶峰。
随后的《碟中谍2》,虽然以5.45亿美元的成绩问鼎当年全球票房冠军,却影片内在艺术价值的缺位,不仅让不少影迷颇有微词,也为后来的惨败埋下伏笔。
当吴宇森与尼古拉斯·凯奇的再度合作,是由米高梅投资过亿的巨制《风语者》,而这部影片最终仅收获0.77亿美元的票房。
《风语者》的票房惨败导致米高梅的股价大跌,总裁辞职,严重影响了后续《007》系列计划,同时也使米高梅再也无能力再次投资同类巨作。
至此,吴宇森的好莱坞之路戛然而止,他也不得不转向国内发展。
吴宇森擅长暴力美学的浪漫化表现,以及对人性和江湖情义的描摹,但对厚重历史题材和宏大场面的掌控是其软肋,这点在《风语者》中已经暴露无遗。
回归国内市场的吴宇森拍了《赤壁》(上、下),两部总投资6.8亿,累计票房5.8亿,壮志未酬的吴宇森想要再图霸业,于是便有了后来的“灾难”:《太平轮》。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小马奔腾投资了吴宇森的《太平轮》(上、下),两部影片成本近4亿,最终上部收获1.9亿票房,下部报收5000万票房。
《太平轮》的票房惨败,加之小马奔腾的高层人事变故,让这家曾经位居一线的影视公司,自此一蹶不振,几乎破产清盘。
吴宇森用十多年的时间和自己较劲,最终却未能如愿。
如今战胜癌症的吴宇森再回江湖,却已踏过古稀之年,他重新拾起熟悉的动作路线,试图用《追捕》重焕往日华彩。
Part2
平心而论,吴宇森版的《追捕》,并不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在影院观影时,我身边坐了许多叔叔阿姨,他们或是为了吴宇森的动作而来,或是为了“追捕”的那一份情怀而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高仓健和中野良子主演的《追捕》,在国内引发观影热潮,风衣飘飘的高仓健成为一代人心中敬仰的男神。
当年那群追捧《追捕》的年轻人,如今在脸上积累了皱纹,发间生出了银丝,当他们准备再次重温那份情怀和感动时,却发现杜丘和真由美的爱情线索已被隐去,而能勾起回忆的,或许也就只有那首沧桑的《杜丘之歌》。
《杜丘之歌》张涵予来自小满嗦00:0003:28
双雄博弈,白鸽惊飞,枪声四起,血花飞溅,吴宇森再现了暴力美学中的一切经典元素。
可惜江湖已经不是那个江湖,时代已经不是那个时代,甚至连人,都已经不再是那个人了。
《追捕》对于人性和故事细节粗糙的描绘,让一切优雅的动作场面都变成了毫无意义的表演。
被抽去灵魂的躯壳,就算再美丽,也只会是平庸至极的肉体凡胎。
Part3
吴宇森身体抱恙,有时需要坐轮椅出行,最近还在各地奔波路演,为新片《追捕》做宣传。
在看完《追捕》后,我写的影评,也基本是用玩世不恭的语言,对《追捕》进行批评和讽刺。
昨日深夜,当我再次刷到《追捕》相关微博时,在票房颓势尽显的情况下,忽然又对这个71岁的老头心生悲情。
英雄迟暮,如今吴宇森的作品尽被世人调侃戏谑,《追捕》豆瓣评分4.8(还在持续下滑中),短评基本都是一边倒的批评。
当我脑海中再次浮现出吴宇森的轮廓时,昔时盛景,今之衰败,似乎都描画出两个字:无奈。
无奈。
当我作为一名影评人,若是用旧日的情怀和温柔的文字,去试图保护《追捕》,去同情吴宇森时。
那么,谁又会来同情我?
主流读者喜好吐槽和解构,在好不容易等到一部槽点满满,大家又很熟知的导演时,如果放弃犀利幽默的调侃,就等于放弃市场和流量。
现实的生存规则永远是残酷的,竞争和淘汰也一直存在。
或许,我现在还没有资格和能力去同情别人。
又或许,这世界根本没有人需要被同情。
因为每个人都活的很不容易。
我们在选择自我还是世界中挣扎,而最终都输掉了自我,却也赢不回世界。
此时望极吴宇森,忽觉一生浮沉,兴衰荣辱,都化作一缕轻烟。
就像《追捕》主题曲“孤独的逃亡”的喻意。
眼前是一片漆黑的田野,人们或追逐,或逃亡,把点点星光当做希望……
而他们的余生,只能向着黑暗的前方不断走去,走去……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