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页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取关好友的事。
不点赞的取关、光点赞不留评的取关、不更文的取关……通篇文章都是作者对“成功划分界限”的得意。
当然,有一套择友标准是好的。人生苦短,当把精力放在最真挚的关系和最热爱的事情上。没有眼缘,友谊强求不来。
但让我感到不舒服的是,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套“完全对等”主义: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那你也必须回报我这么多,不然甭管咱们之前多合得来,散!
这种分厘必算的交友观,可怕至极。
《诗经》中有一首诗,唤作《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意思是说,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回报。不是仅为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这段话隐含的理想交友观是:首先,朋友间有恩必回。但是,这种回恩行为却并非完全处于利益对等,更多的是出于我们的情谊。
不论是两肋插刀还是雪中送炭,不论是桃园结义还是伯牙子期,友谊的核心是“情”、是“义”,然后才涉及“利”,并且“利”永远只是附带。
我来简书也不长不短两个月了,一开始只是抱着随意写写的心,却意外地遇见了一群或志同道合、或可爱有趣的朋友。
他们或是教我写作,传授了许多有用的经验;抑或是文章水平一流,总给我看得心潮澎湃;又或是心态积极,坚持每天运动打卡,还配上美景与心得。
我们年龄各异,职业各异,地域各异,甚至彼此素未谋面(如果照片不算的话),但光凭着这一方手机屏幕,我们相识相知,最终结下了交情。
我们并没有每天都有来有往地互动,可只要看见这些友友的文字,只要评论他们的帖子,我就感到由衷的开心与幸福。
这份心情,是“精致利己主义”所能感受到的吗?还是他们只在看到冷冰冰的数据上涨时才会激动?但面对数据才有的激动,真的有意义吗?
知乎上有一个赞同超过三万的回答,说的是两个老人间跨越62年的友情:
一名叫颜世伟的80岁老人,最大的遗愿就是想寻找年少时的好友刘元江。当年两人同窗时,刘元江为得了大骨节病的他洗脖子、为患了肺结核的他寄去无比珍贵的四十块钱、为坐上离别火车的他朗诵《赠汪伦》。刘元江给了颜世伟最大的关怀与帮助,让颜世伟决心一定要找到这位好友,至少再道声感恩。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某档节目的帮助下,两位老人六十多年后终于得以相见。可上了年岁的刘元江,却一点也不记得称他为恩人的对方了。
正当大家都有些失落寂寞时,颜世伟最后努力道:“你一点都不记得了么?大连的颜世伟呀!”
没成想刘元江一下清醒过来:“大连的颜世伟么!我记得的呀!他曾经给我送过的苹果,我可是记得牢牢的。”
62年的光阴过去。刘元江不记得他在寒冷的冬天认认真真地给一个人擦过脖子,不记得他拿出全家6口人的吃饭钱去给一个人治病,不记得他在火车站深情款款地为一个人吟诵《赠汪伦》。
可他内心却始终记得,有个从大连来的颜世伟,给他送过家乡的苹果。
我们是否也该有感触,真正的朋友,比起获得,是否更在乎付出?能跨越时间、跨越山水来紧紧拥抱你的朋友,不会是由利益结交,而是交往中含着无数真情?
友情的定义总是因人而异,友情的故事也总是不尽相同。
可是我相信,人生匆匆而过,能让自己生命变得鲜活而有意义的,绝对不会是用利益构造出来的情谊。
总是小心翼翼地计算付出、生怕别人得了自己好处的人啊。
不知这浮华一生结束时,你们心里真正可以惦念的友人,总数几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