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1670字
阅 读 需 要
4min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又又又来了!
各路网友分享了各式七夕过法,仅供在手机前的你们参考:
下面连线现场人儿说说他们怎么过法。
现场连线到宋朝的人儿说:在七夕夜晚,若坐在葡萄架下,抬头仰望浩瀚无垠的天空,就可以看到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此时,一位正在广场上坐的人儿说:在七夕夜晚,我不用抬头便可看见几十对“牛郎织女”在相会。
这位观众口气里透着点酸,也难怪,七夕变成了单身汪专吃狗粮的节日,越来越多人习惯性地以为七夕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
但是,中国传统节日纵有许多,却没有一个节日是典型的情人节,当然也包括七夕,所以单身汪是否有点释怀呢?
提到七夕,人们最多想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浪漫爱情。
然而,最初的时候,牛郎跟织女没有爱情故事;七夕跟牛郎织女也没有半毛钱关系。
这到底怎么回事?
让我们把镜头拉回......很久很久以前......
牛郎织女故事在初期是星空神话,甚至于牛郎这时候仅是一头牛的形象,还没有人格化。
由于牵牛星和织女星位于银河两边的位置对称关系,很容易被古人相提并论。
请看《诗经》中的记载:“维天有汉,鉴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其中,“牵牛”被当作可以服箱拉犁的牛,“织女”则已经是人格化的角色。虽然二者相提并论,但是我们从中看不到一头牛和纺织娘之间有什么故事发生,更看不到二者之间的男女情缘。
那什么时候牵牛化身成人,与织女谈恋爱呢?
至少在战国时期就发生了。历史学家在秦墓发现了1155枚战国时期的竹简,其中就有记录到牵牛织女的故事:“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而不果。”
这种说法反映了人们对天文现象的认识:牵牛星与织女星分处银河两岸,遥遥相对,事实上总不能相会,因此他们的爱情注定以悲剧结束。
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一直延续到了三国时期,依然如此。但到了三国时期,都没有任何文献说到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跟七夕挂钩。
从史料记载看,七夕节起源于汉代,祭拜织女、乞求手艺。
大概过了二三百年,七夕节才逐渐与牛郎织女的故事交融,并被赋予爱情色彩。
牛郎织女七夕相会是重大突破,也是该传说与七夕发生联系的关键。
在此之前,牛郎织女传说与七夕节毫无关系;在此之后,二者密不可分,牛郎织女传说成为七夕节的灵魂,中华民族增加了根深蒂固的文化记忆:为什么要过七夕节,因为这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延续至今......
然而,我们要弄清一点:传统的七夕节绝不是单纯的情人节,倒像是一个全民狂欢节,除了众所周知的爱情内涵外,它还包含乞富、乞子、乞美、乞寿、乞求功名等多方面的内容。
那为啥发展至今,七夕只剩下赤裸裸的爱情了呢?
第一,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家喻户晓。
第二,城市化使现代人越来越远离农耕习俗。传统七夕节主旨是“乞巧”,崇拜女红。在时代汹涌发展中,该内容不合时宜,让位于爱情,爱情元素被放大。
第三,外来文化的冲击。全球性的文化交流使西方情人节迅猛进入中国公众的视野,可能因为盲目崇洋,可能是处于民族自尊心,中国人开始在本土文化中寻找可以与之相匹配或抗衡的中国情人节,七夕节就是最适合的选择。
第四,男女平等意识普及。封建社会,女性依附男性,心灵手巧是她们用来吸引男性的手段。现代社会,女性独立意识强,强调男女平等,注重心灵交流,而七夕节刚好给了情侣间情感释放的空间。
言而总之,在全球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当前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意欲复兴本民族文化传统,民众想要过中国的情人节,这一诉求理应得到理解和尊重。
最后,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图片:网络/编辑:五柳女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