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英国师生集体看轻中国式教育?

作者: 宝塔镇不了的河妖 | 来源:发表于2017-01-03 04:08 被阅读0次

    去年BBC出了一个三集的系列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学校》。片子记录了一个真实的教育实验,来自中国顶尖中学的五位老师全权接手英国博航特中学初三的一个班级,他们完全使用中国式教学方法教授英国学生数学、化学、生物、英语、普通话、体育等科目,一个月后该“中国学校”将与博航特中学同年级的其他班级同台竞技,通过考试检测教学成果。一个月里,中国老师与英国学生矛盾不断,维持班级纪律成了中国老师们最大的难题。英国学生期盼“中国学校”早日结束,博航特中学的校长和各位老师笃定中国式教学不会成功,英国民众甚至说“如果把乔布斯放在中国,那诞生的不是iPhone,只会是小米。”

    那么,英国人眼中的中国式教育到底怎样的?

    近些年,中国教育水平在国际教育评测中得到承认,数学等科目在世界同等教育程度中名列前茅。博航特中学的校长起初决定在自己的学校进行“中国学校”的教育试验,也是为了找出中国式教育成功的奥秘。但一个月过后,为何即使“中国学校”各门成绩均显著高于博航特中学其他班级,英国师生仍得出中国式教育并不成功的结论?

    该纪录片把中国式教育成功的原因归结为三点:长时间的学习,对纪律的严苛要求和对教师权威的绝对服从。

    在英国,中学生每天在校时间一般为7个小时,上午9点到下午4点。参加“中国学校”进行实验的五十名英国学生严格按照中国的教学时间,上午7点开始上课,下午教学结束后继续在学校自习直到下午7点。很多英国民众认为“中国学校”最后考试成绩较好很大程度是因为在时间上作弊,“中国学校”的教学时间几乎为英国学校的两倍,是“马拉松式的教育”。

    除了老生常谈的学生学习时间过长会产生倦怠,学习效率递减外,纪录片中一位英国学生的观点非常有趣,Rosie说:“我几乎一整天都在学校,连和我爸妈见面的时间都没有。我的全部生活都在学校,在校外我几乎不可能有任何朋友。”英国学生在校时间较短,一天的学校生活结束后有很长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他们普遍比中国孩子拥有更丰富的社交生活和培养个人兴趣的时间。

    在英国读书期间,我的英国同学们喜欢放学后一起喝一杯。喝酒、聊天是英国人日常社交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背景下的英国人普遍开朗、热情、健谈。而在中国,从小学到大学,课堂几乎都是老师的课堂,很少有学生抢着回答问题的现象。在我本科的课堂上,即使每个人心里都有不错的答案,可就是不主动说,虽然被老师点名回答时大家都有自己的观点,可课堂却极少有热烈讨论的氛围,致使我们缺少了很多彼此学习相长的机会。

    这与我在英国的研究生课堂情况完全不同,我们的老师讲的很少,上课第一句话就是“大家对这个电影有什么看法?”,然后同学们主动发言的时间几乎就占去了课堂的二分之一,课上经常会出现学生彼此意见的碰撞,也常常会有辩论。而老师很鼓励这种个人观点的较量,他几乎从来不会给出标准答案,只是不断地抛出问题引导同学们的思考。在英国我学到的重要一课是“学习是自己的事,各抒己见是好玩儿的事。”能有理有据地表达个人态度,若是还能说服别人,这本身就是一件极酷的事。在辩论中你会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也在听取他人观点时发现个体的差异性,“百家争鸣”让知识活了起来。

    英国家庭教育观念与中国大相径庭,除了对精英教育极为看重的少数家庭外,大多数英国孩子拥有很多自主支配的时间和自我选择的权利。在纪录片中,“中国学校”进行了将近三周后,班级秩序越来越差,中国老师们决定开一次家长会。然而,这些孩子的英国父母却并不以为然,接受采访时,有一位英国家长说:“教育不应该是学校的事吗?为什么要请我们来。”英国家庭普遍养育三个左右的孩子,不会像如今独生子女现象普遍的中国一样,对唯一的孩子拥有过高的期待和资源扶持。学习并非是英国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全部。

    英国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导向”,中国则更倾向于“以老师为导向”。英国普遍采用分流式教学,学校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其分到不同的小班分别教学,很少有超过30个学生同时上课的情况。在纪录片中,按照中国式教学,在“中国学校”的50名初三学生将同时在一个班级里上课,五位中国老师只对所有学生制定一套教学大纲。教育理念的矛盾在数学课上表现突出。片中,邹海连老师担任“中国学校”的数学教学,他任教于杭州的一所精英中学,为了提升教学难度,他在中国也全程使用英文进行授课,周老师的目标是成为中国最优秀的数学教师。不过,博航特中学的英国孩子们却对这位备受中国学生尊重的数学老师并不感冒。

    邹老师使用典型的中国式教学方式,全程站在教室前面利用板书灌输知识,而且授课节奏非常快。相反,英国的教学方式是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在记录片中,邹老师批评英国学生“根本就不会记公式,他们的水平简直落后中国同年级学生太多,学生基础差拖慢了他的教学进度”。在“中国学校”,即使全班程度最好的英国学生们也跟不上周老师,一节课后,连“什么是三角函数”都没明白,更别提如何进行“三角函数的运算”。下课后,这些孩子找到他们的英国老师,抱怨他们完全不理解周老师上课讲的任何东西。事后,这位英国老师接受采访时说:“在‘中国学校’,所有东西都被飞快地填给学生,老师只是希望学生照抄他们的板书然后拿去做题。可今天的教学方式和班级结构已经与从前大不相同,这不再是老师的课堂,而应该是学生的课堂。如果老师不与时俱进,那讲课就像是和聋子讲话,学生不但不会认真听课,他们更不会去主动理解知识。学生们只会等那个不停说话的老师闭嘴而已。”

    我从小接受中国教育长大,看这部纪录片时虽然心里很不服,凭什么你们腐国人民可以如此看轻我们中国式教育?然而不得不承认,这部以他者的视角审视中国教育的纪录片,让我全程在反思“教育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最近有篇《北大四成学生得了空心病》的文章很火,前一段时间我的母校也一度流传《我上了浙大,却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这些热文都在揭示应试教育成长下的中国小孩心灵的迷茫和自我认知的缺失。当我们再次审视纪录片中给出的中国式教育成功的三个原因:“超长的学习时间,严苛的纪律和对老师的绝对服从”,可以看到应试教育的成功与中国学生个人发展失败之间的逻辑——中国式教育下的孩子缺乏与自己独处的时间和独立思考的机会,当应试教育结束进入相对自由的大学教育或社会环境时,没有了“统一的培养方针”,忽然发现自己不仅对学习没什么兴趣,没有个人特长,除了应试知识外知识储备薄弱,自卑、迷茫、没有热情等情绪就会凸显出来。

    上大学以前,学习的目的很简单——考高分,上好大学。考上浙大后,我也一度很迷茫,课少了,家长再也管不着了,自己的时间那么多,到底要干什么?时间管理和自我培养这一课我过了18岁才开始学习,可我的英国同学从小就是自己的主人。一次和英国朋友谈失恋的事情,他当时说“这是你自己的人生,没有人有权利去评判和干涉。”这句话对我震动一直很大,来英国前我很少在同龄人中接触这种“我要对自己的人生负全部责任”的意识。

    浙大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毕业生选择出国,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国内读研,另外三分之一的同学选择工作。处在大学的尾巴要做出选择时,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选择参加国考,背那些违心的共产主义宣言,除了“安定”给不出其他一辈子当公务员的理由。而选择出国和读研的同学中也极少是因为对学术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只是觉得更高的学历或许会对以后找工作有帮助,而当被问到以后想做什么工作时,却并没有什么规划。

    英国人轻视中国式教育,因为他们认为我们的教育方式并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不是知识的正确打开方式。中国式教育或许在考试方面是成功的,但却忽略了学生个体和知识本身。在你眼里,教育的意义又是什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何英国师生集体看轻中国式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nygv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