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余华

作者: 至海九州 | 来源:发表于2022-09-08 12:26 被阅读0次

      当代作家中,除了鲁郭巴茅老曹这些课本里常见到的作家外,我看的更多的,恐怕只有路遥和余华,从自己内心深处来讲,余华好像离我更亲近一些。

      路遥像是一个长者。坐在黄土高坡上。看着劳作的农民和他们的村庄,心生怜悯,极尽呵护。一部《平凡的世界》,洋洋洒洒,如指点江山,令人惊叹。

      余华是浙江海盐人,他的父亲是外科医生。而他自己曾经也是牙医。他曾说过,他是因为厌倦了牙医这个工作,看到在文化馆工作的人可以不用上班,可以随意在大街上溜达。就很羡慕,从而选择了弃医从文。

确实,在中国作家当中有很多弃医从文的作者,比如说鲁迅,冯唐等。

我想,这大概是因为要成为一个作者,不但要有感性的心理,同时还要有理性的分析,感性的心理是为了更好的体会这个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而理性的分析,是希望能够从这悲欢离合中找到感情的升华,哲学的道理和人性的光辉。

        余华曾经自嘲说,他的文章之所以写的简洁,是因为认字认的少。我不知道这个确实否,但他的书确实没有太多难懂的成语和拗口的语句,总是那么的流利顺畅。

一部小说读下来,如行云流水,让人沉浸其中,不读完不罢休。我想这可能是因为与他所写的对象有关。

他写的更多的是小人物,甚至就是普通的农民和工人,如果用一些文绉绉的词语,用一些拗口的语句去形容他们,去描绘他们,会显得那么的不协调。就用一种朴实无华的语句,把他们身上朴实无华的特点写出来,这样才多么的相辅相成啊。

        余华也说过,他投过很多稿,也被退过很多稿。这从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出余华是在很勤奋的写作的。

一个作家也只有不停的阅读和写作,他才能够磨砺好他的技能,写出更好的作品。

如果我想成为一个作家,我也必须每天坚持不停的写,不停的阅读。就像那些习武之人一样,每天都要练功才能日益精进。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读余华《活着》的时候。有好几次被里面的情节感动的热泪盈眶。我想余华肯定深入的了解了他所描写的农民的生活的,也十分热爱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悲欢离合。因为只有热爱,才能写出如此感人至深的情节。

在《活着》的最后一段。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

      我童年时在家乡,有无数个这样的傍晚,遇见过这样一模一样的情节。这仿佛是在描写我自己的家乡,这怎能不让我热泪盈眶,又怎能不让我觉得余华与我更加亲近一些呢?

相关文章

  • 我心中的余华

    当代作家中,除了鲁郭巴茅老曹这些课本里常见到的作家外,我看的更多的,恐怕只有路遥和余华,从自己内心深处来讲...

  • 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活着》是我认识余华的开始。 刚读完这本书,心中很是压抑,想哭却又哭不出来,余华先生用平静的语言,讲...

  • 我读余华

    兄弟 最早接触的余华作品,是好友推荐的《兄弟》。故事讲述的是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刚,重新组合的家庭在文革中的崩...

  • 我读余华

    余华的作品确实是不错的,看了他的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故事讲的的确是精彩。 ...

  • 我读余华

    余华是我比较喜欢的作家之一了,我读过他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这两本书在我那个年代,包括现在都是很畅销的书了...

  • 我读余华

    一、 《兄弟》几年前的那天下午,在嘈杂的教室环境里读完的,我读到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一个在门内说话、一个在门外听的场...

  • 我识 · 余华

    简介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人,中国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委员会委员。一九八二年...

  • 我喜欢余华

    我喜欢余华,包括他的作品和作者本身。 第1本读的是余华的《活着》,接着读的是他的《许三观卖血记》,以及《在细雨中呼...

  • 余华要我好好活着

    花了两天时间,读完余华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心中颇有感慨! 不得不说,余华写的小说,还是挺值得一看的。小说...

  • 遇见最好的山水、最好的人

    偶然读得余秀华的诗歌《爱》,心中深有感触。余秀华因出生时倒产、缺氧造成脑瘫。她的残疾并没有因此让她萎靡不振、就此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心中的余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oco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