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收拾屋子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上学期期末考试的语文答题纸。翻到背面看见自己写的《念想儿》这篇作文,简直惨不忍睹。
这篇作文是我有史以来捏造得最失败的一次。作文大概的内容是:上高中的我回到了乡下的山沟老家,看到了爷爷奶奶和当院的柿子树,便回想起儿时上柿子树的故事。而柿子现在也就成了我和爷爷奶奶之间的一个念想儿。
没想到的是,虽然柿子没能真正成为爷爷奶奶和我之间的念想儿,但这篇作文可以成为我高中时代的一个念想儿。
考试结束后,看到那篇作文只有35分(满分50分)的我瞬间有些崩溃,毕竟这是我自认为捏造得比较好的一篇文章。老师让我在课上念一念这篇作文,让大家帮忙点评一下。当我读到“街坊四邻的孩子跑到我家里来,我给他们从树上扔下那些熟透的柿子。大人管这柿子叫‘喝了蜜’,至今想一想,耳边依然还会想起童年时的欢声笑语”时,底下的同学已经有些沸腾了。我很茫然。
同学们等我读完之后,便开始给我说作文中出现的各种各样bug:“熟透的柿子自己就会掉。”“扔下来的柿子没法要了。”“从树上扔柿子小伙伴会疯掉。”“冬天树上冻住的柿子才叫‘喝了蜜’。”云云。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老师说我的这篇作文缺乏真正的生活经历,之所以给35分,完全是用老北京方言把人给唬住了。“不过,也许几年之后,当你们同学聚会的时候,回想起高中生活,没准也就想到了这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这堂课也许就成为了一个念想儿。”我觉得老师说的这些话挺有道理的。
从那一刻,我明白了写作不能全靠瞎编,没有生活经历的文章不是一篇好文章。政治课上也讲过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也是文化创作的源泉,文章不是完全靠阅读积累起来的,更多的得有真情实感在里面。
嗯……这堂课也许成为了大家伙儿的一个念想儿吧!这篇作文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我高中时代的一个念想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