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时务者为俊杰

作者: 112212 | 来源:发表于2020-12-13 00:19 被阅读0次

    《三国志》中水镜先生司马徽曾曰:

    “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于俊杰。此间有卧龙、凤雏。”

    识时务的能力并不是天生具备的,这需要我们长期的沉淀积累,即便贤达如卧龙者,亦是如此。诸葛亮在隆中十余载,读了大量经史,诸子百家皆有涉猎,从中获得了丰富的政治、军事、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再加上他时常注意研究天下大势,这才逐步形成了他独具慧眼的政治见解。

    一阵狂风刮断了一棵大树。大树倒下的瞬间,看见弱小的芦苇却完好无损,就问芦苇:“为什么这么粗壮的我都被风刮断了,而这么纤弱的你却什么事都没有呢?”

    芦苇回答说:“因为我知道自己弱小,所以就低下头给风让路,避免了狂风的冲击;而你却凭着自己粗壮有力,拼命抵抗,当然会被狂风刮断。”

    《管子·宙合》中曾经讲到,圣贤之人身处乱世,如果明知道治国之道不可行,就会潜伏抑制自己以回避刑罚,静默以谋求幸免。所谓回避,就像夏天避到清凉之地,冬天避到温暖之地,免去寒暑的侵害。但这并不是因为怕死而不忠于国君。因为,如果勉强进言就会遭受羞辱,且毫无功效,往上说,会伤害君主尊严的义理;往下说,会伤害人臣个人的生命,那不利是十分严重的。所以,隐退而不肯扔掉笏板,停职却不放下读书,为的是等待清明时世。

    任何事情都不是想想就能成功的,判断一件事情可否去做,首先要考量的是自身的实力,其次是要抓住恰当的时机,顺应时代潮流。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为何每当乱世,便英雄辈出,就是因为被时代浪潮所推动。若是逆时逆势而为,不要说你能力不足,便是你有翻天的本事,也不可能成事。

    人生最大的哲学就在“存亡”“进退”“得失”这6个字上。一个最高明的人,就是在这6个字上做得最适当,整个历史的演进也是在这6个字之间,该进的时候进,该退的时候退。

    《周易·屯卦》中说:“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象》曰:即鹿无虞,以从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穷也。”

    意思是说,追赶野鹿接近山脚无虞人引导,只身进入山林中。君子如明智,不如放弃。

    做人做事,不能总是凭借一股蛮劲横冲直撞,而因先对自身的实力和眼前的形势进行综合分析,正所谓量力而行,才能确保事情无虞。如果一味地好高骛远,忽略自身能力,最后势必导致失败。

    因此,我们不能做那些蚍蜉撼树的傻事,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头脑清醒,学会审时度势,看清楚自己的实力,若是没有把握,该退的时候就要退,绝不犹豫。

    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哉。”

    既然功业已成,抽身退去,天道使然。人莫不爱财慕富,贪功恋势,但能够及时抽身引退,总能一生圆满。

    庄子之意是世所谓道德者,非有定实,常因实地而迁移。

    故曰:“水行无若用舟,陆行无若用车。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推之于陆,则没世而不行寻常。”

    意思是“变”才是人生不变的真理。而从这个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一个人绝对不要用僵化的眼光看待世界,一个眼光僵化的人很难获得成功。

    这个世界瞬息万变,没有什么东西是永久持守不变的。道家智慧认为有一条可以永久不变的法则:那就是随着外物的变化而变化。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不同的情况,尤其是困难的时候,必须学会变通。因为客观的情况在不断地变化,我们必须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正如诸葛孔明所言:“因天之时,因地之势,依人之利而所向无敌。”

    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曾说:“理智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而不明智的人只会坚持要世界适应自己。”

    而对我们今天而言:变化则是立世的根本,向道家先贤们学习随机应变的道理,我们才能在人生长河中走得更顺更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识时务者为俊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ohug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