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
公元前211年,也就是秦始皇三十六年,出现了三件异事:第一件事是天生“荧惑守心”异象;第二件事是天降陨石,落在了当时的东郡,陨石上刻着“始皇帝死而地分”之谶语;第三件事是关东有一位使者夜里路过华阴,有人拿着壁玉拦住使者说:“今年祖龙将会死去。”而这块壁玉在秦始皇二十八年封禅东游渡江时沉入水中。
历史总是充满了必然性与偶然性,如果说秦始皇暴政导致了秦朝二世而亡是历史的必然性,那么秦始皇三十六年偶然发生地这三件事,就是导致“沙丘之变”、扶苏自杀、胡亥继位等一系列事件的直接原因。
一、荧惑守心
秦始皇三十六年,天生“荧惑守心”异象,“荧惑”即是火星,火星发出如火般的红光,运行轨道多变而令人迷惑,因此称之为“荧惑”。
“心”指的便是二十八星宿之一,青龙七宿当中的第五宿——心宿(也是天蝎座的组成部分)。
心宿又名大火,由心宿一、心宿二、心宿三三星构成。在古代占星学上分别代表着太子、皇帝、庶子三者,这也体现了中国古时军队体制,即一国军队由父子三人统帅,太子统领前军,君王统领中军,庶子统领后军。
例如武王伐纣时,文王统领中军(由太子姬发代理统率)、文王太子姬发统领前军(由姬发大弟姬旦代理指挥)、文王庶长子邵公统领后军。
古代诗歌当中在描写星辰时的“火”指的便是心宿二,而并不是火星,如《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中写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荧惑守心”天象指的是火星围绕着心宿三星进行运动,中国古代占星学认为此天象预示着君王驾崩。
火星
《春秋纬》曰:“荧惑守心,海内哭。”
《汉书·天文志》曰:汉高帝十二年春,荧惑守心,四月宫车晏驾。
《宋书•天文志》曰:晋武帝太康八年三月,荧惑守心,永熙元年四月乙酉,武帝薨。光熙元年九月丁末,荧惑守心,十一月,惠帝崩。
无论这占星一说是否真实,古人非常迷信“荧惑守心”天象是肯定的,然而秦始皇三十六年出现的“荧惑守心”异象只是一个开端。
二、天降陨石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将王贲从燕国南下攻齐,俘虏齐王建,灭了齐国,由此秦国完成了对山东六国的兼并,之后南征百越之地,从此完成统一大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秦始皇在一统六国之后,继续执行商鞅变法之后的法家政策,但是法家思想适用于建国,却不适用于治国,东周时期各诸侯国之间连年的攻伐、兼并已经让天下百姓苦不堪言,天下百姓需要一个统一、稳定的政权休养生息,而一统六国带来的巨大成功使得秦始皇权欲越来越膨胀,修长城,建阿房,天下人敢怒而不敢言。
此时山东六国的旧贵族虽然多被迁到了咸阳,但是六国属地依然有人对秦始皇的统治深深不满,甚至怀揣着无比的仇恨。
有人说:“仇恨是会随着时间消逝”。其实不然,会随时间消逝的仇恨是因为还不够刻骨铭心。
秦始皇三十六年,天降陨石于东郡,也就是今天山东与河南的交界处,陨石上刻着:“始皇帝死而地分”。
秦始皇得知之后,立即派御史到陨石落地处,逐户排查刻字之人,结果一无所获。于是愤怒的秦始皇便下令处死这块陨石旁的所有百姓,并立即焚毁陨石。
天降陨石是偶然的,刻字却是人为的,尽管秦始皇下令处死了陨石旁的所有百姓,但是此时的秦始皇痴迷于神鬼一说,此事必然会给其心理带来不小的冲击。
三、沉璧事件
秦始皇三十六年秋天又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一位关中使者走夜路经过华阴,突然遇到手持玉璧之人将使者拦住,并拜托使者将玉璧送给滈池君,还对使者说:"今年祖龙死。"随后便消失在夜幕之中。
于是使者立即带着玉璧回到咸阳禀告秦始皇,秦始皇沉默很久,认为"祖龙"指的便是自己,后来派人将玉璧拿去察验,结果这块玉璧竟然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巡游渡江之时,祭祀水神而投到江水中的那块。
一年之中连续发生三件怪事,实际上给沉迷于鬼神一说的秦始皇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阴影,秦始皇专门针对这些事进行了占卜,得出的结果是需要出巡和迁徙百姓才能避凶趋吉。
“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史记》
于是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秦始皇开始了他的第五次东巡,也是他此生最后一次东巡,也许是和我们今天一样,最近烦心事比较多,所以出门旅游,换换心情。
“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史记》
秦始皇经云梦,过九疑山,浮江而下,观览籍柯,渡过江渚,途经丹阳,到达钱塘,登上会稽山,祭祀大禹,又望祭南海,树立石碑。
返回时经过吴县,从江乘渡江,沿着海边北上,到达琅邪,从琅邪往北到达荣成山,沿海西行,到了平原津就病了。
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丙寅,始皇死于沙丘平台。
这里有个问题,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秦始皇开始第五次东巡,而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丙寅,秦始皇死于沙丘平台。因为秦朝采用的是“颛顼历法”,以十月为一年的开始,轮至次年九月为年末,十月相当于一月。
“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祕之,不发丧。棺载辒凉车中,故幸宦者参乘,所至上食。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辒凉车中可其奏事。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赐死。语具在李斯传中。行,遂从井陉抵九原。会暑,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九月,葬始皇郦山。”——《史记》
可以说秦始皇三十六年发生的三件异事,给沉迷于鬼神之说的秦始皇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阴影,促使秦始皇仓皇做出东巡的决定。
而太子扶苏此时因秦始皇三十五年劝谏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一事,触怒秦始皇,被派往边关协助大将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未曾在咸阳监国。
因此秦始皇病逝于东巡途中,丞相李斯与中车府令赵高才有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并伪造遗诏命扶苏、蒙恬自杀的机会。
秦二世胡亥继位,随后前209年,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
前207年,秦朝二世而亡。
我想司马迁在《史记》当中,详细描写秦始皇三十五年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之后,秦始皇三十六年发生的这三件异事,无非是想说明由于秦始皇暴政,导致天下人亡秦之心日渐强盛,人心即是天心,天生异象是在预示着秦始皇以及秦朝气数已尽,天命不可违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