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老同事的推荐下,我参加了一次瑜伽体验课,之后感觉很好,于是报了这个一阶课。
在体势部分,老师常常说的词是“放松”。很多时候,动作之所以做不好,或做不到位,恰恰是因为过于用力。一用力,就出现了“对抗”,而自己却往往“观察”不到,结果就适得其反。好在旁边有老师和助教辅导,及时提示和纠正,所以有机会迅速得到调整。
在课上的分享和交流中,有学员提到了亲子间的冲突,生活安排中的纠结,还有装修中的反反复复,其实这些事情每个人都难免遇到,很少有例外。这些问题的解其实也是“放松”。放松下来,对抗就会解除,越是用力,对抗就会加剧,而且身陷其中时,也就完全封闭了跳出事外的“观察”能力。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孩子、对亲人、对事情,用力太过,则一定离目标越远。
瑜伽不是体育锻炼,应属哲学范畴,但瑜伽给学习者提供了具体的学习通路,这个与其它思想不同。但是,体势的学习能否解决更高维度的问题,需要悟。体势所带来的道理指向很清晰,能否悟到,能否做到,需要自己的修为。
当然,世间没有灵药,有些问题,如果严重或困扰太久,还是建议及时寻求心理等方面的帮助。那样问题可能化解得更快一些,更具体一些。
2
我在两年前的六月初接受过一次胸椎手术。为什么会得那个“病”,医生说无人能回答。因为那是从胚胎发育是形成的,而不解除那个警报,五年内“确保”可以坐上轮椅。手术很成功也很顺利。但是术后两年,背后刀口位置肌肉始终无规律隐痛,而且感觉和整个背部融合不到一起。虽然努力不去关注它,但还是频频受到困扰。
四天瑜伽习练下来,感觉很舒服,尤其是背部的这个问题。并不是因为这个事而来,却意外地收获了惊喜。年龄再加上疏于锻炼的原因,身体已经很僵硬。每次去按摩,技师都会为我的僵硬感叹许久。今天在做“头到膝”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和四天前第一次做有了很多变化。动作虽然和老师的示范天壤之别,但对于我自己而言,明显感觉自己的各部位肌肉“找回”了一些“弹性”,而且做起来也从中获得了更多的舒适感。这是最初没有想到的。
这个变化的第一个原因还真不是来自肌肉和韧带本身,而是来自“认识”。在做到一个“极限”后,停顿一会儿,又会感觉到有了新的空间,于是再跟进一步。这个过程里,“极限”和“余地”的交替体会,很有趣。
四天的习练中,核心的收获一个是体验,一个是观察。瑜伽的哲学体系很完整,又提供了通过体势习练通向“觉”甚至更高层次的通路。但是这条路摆在那里,能不能走到目的地,体验是最重要的第一把钥匙。
我们在通识教育中更多接受的是“科学”和“逻辑”。我曾带着困惑“挑战”过一位外国科学家。我说你是搞科学的,你怎么能够“推理”出Lord(主)的存在呢?他说,除了Science(科学)之外,还有一个词叫Faith(信仰)—— 它是不需要推理的,我无条件信他的存在。
带着逻辑的“科学”思维模式,常见的错误是认为可以通过自己掌握的低级“道理”推理出更高层级的道理甚至真理,这是不可能的。真的道理是体验中凝结的文明精粹,某个个体信或不信,都不影响道理的“真”和“存在”。
同样带着上面提到的惯性,生活或工作中常见的冲突有时就源于“推理”说,在“我对你错”的争论中,常听到的一个悖论就是“如果你说的对,你就应该说服我啊!”三大宗教,虽然在世界上都有数十亿的信徒对其坚信不疑,但也没有一支可以做到让全人类都信的地步。有时候我们说要“讲道理”,这里的“讲”是把道理说给你听,而不是跟你辩论的“讲”。道理说出来,摆在那儿,接收还是拒绝都是自己的事情,没有人有责任帮助谁必须接受,一切都是自己的悟性使然。这个悖论如果没有识破,就会执着在“我对你错”中彻底把事务推向适得其反甚至极端。
老师提到人的感官系统中最欺骗人的就是眼睛,所以除了站姿习练外,都是闭着双眼。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无论是跟着故事情节欢乐还是悲伤,其实都是置身事内。而电影的本身不过是一块白色的银幕再加上背后投出来的一束光,其它都是“故事”。但“故事”演绎的过程里,有的会忘掉那是“故事”而沉浸其中。人的一生,无外乎如此,如果不能保持观察的能力,也就难以看到此生的那束光和那个银幕,而只会止步于故事中。
瑜伽也是云龙混杂,很感谢有缘这次习练的机会。老师博大精深,助教真诚热情。学习容易,坚持不易,且练且珍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