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闺蜜向我吐槽。她发现儿子毛豆自从上了大班,有个明显的变化:回家经常告班上小朋友的状。一会儿是班里的小明弄坏了教室里的翻斗车;一会儿是亮亮暗地里推了其他小朋友;一会儿是佳佳上完厕所没有洗手等等,没完没了。
上周六,闺蜜带毛豆去外婆家玩,正好读小班的外甥安安也在。两个小孩才玩了一会儿,毛豆就来找妈妈告状,说安安抢了他的小火车,不给他玩。闺蜜觉得安安还小,不懂得分享很正常。毛豆没必要来告状,就没理儿子。谁知,他居然哭闹了好一会儿。
闺蜜生性坦荡,平时说话直来直去,如今眼看着毛豆老爱告状,真担心儿子将来会变成一个令人讨厌的告密者。
闺蜜担心儿子如果养成爱告密的习惯,容易被小朋友们孤立,小小年纪就失去同情、接纳、宽容的美好品质,实在太可怕。
最让她焦虑的是,如果儿子一遇到问题就去向更有权力的人寻求帮助,自身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不到相应的锻炼,这也会影响孩子的自我成长。
3
其实,父母如果发现自己孩子这个时期特别爱告状,也不要太焦虑。只要我们了解了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就会释然许多。
儿童发展心理学认为,3- 6岁的孩子是形成规则意识的敏感时期。如果有人打破规则,他们就想通过自己的行为干涉,以求恢复秩序。
通常情况下,孩子在小班时,受语言能力影响,还不怎么会打小报告。随着孩子表达能力提高了,大班和中班就成为了小报告集中爆发的阶段。
很多时候,他们是善意的,只是想帮助那个违反规定或有不好习惯的孩子改正,他们觉得这也是在帮助老师。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打小报告会带来什么样的不良影响。
有时候,孩子告状,是因为自己能力有限,无法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需要寻求大人们的帮助。比如,被人欺负了,受委屈了,不知道如何解决。
有时候,孩子只是渴望得到大人们的关注。如果大人们平时和孩子互动交流很少,孩子没有自我存在感,就希望通过打报告这种行为来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4
面对孩子看似充满“正义感”的小报告,心理学家建议采取不敷衍、不鼓励的态度,在满足孩子心理需求的同时,给予孩子正确的行为引导。
1、用简洁的话语来表示肯定,满足他的心理需求
孩子出现告状的行为,表明他内心有了某种心理需求,不论事实情况如何,我们都要首先安抚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在你给孩子贴上告密者的标签之前,先放缓脚步来把真相弄弄清楚。
如果是单纯告密性质的“小报告”,大人可以说“我很高兴你告诉我”,以满足孩子想要获得注意的需要。这样既肯定了他,也不是在表扬那种打小报告的行为。
2、耐心倾听,了解具体小报告的内容
孩子向大人告状,是对大人的信任,渴望得到回应。当然,他们还分辨不出什么信息是值得告密的,而什么是无关紧要的。大人只有认真倾听,才能和孩子内心建立连结,产生共情才能逐渐让孩子区分这两种情况,并且及时将有用的信息进行汇报。
3、换位思考,了解背后的心理机制
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如果孩子打报告出于善意,那么我们要妥善保护好孩子的助人之心。告诉孩子可以用尊重对方的方式来直接表达对他的关心,而不是采用向老师打报告的方式来间接或借助第三方来表达。
如果孩子想通过告发别人的不当行为而获取表扬,家长在肯定孩子没有犯同样错误的同时,还要告诉他,帮助小朋友改正错误的最好方法,是当面诚恳地向小朋友指出。
4、淡化处理,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当孩子告状时,不要急着马上帮他解决。试着想办法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
比如上文提到,毛豆跟妈妈告状说安安抢了他的玩具,不给他玩。妈妈最好先问他:“那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呢?”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语言解决问题,帮他明白用打“小报告”来解决问题,并不是最好的方法,要学会宽恕、谅解,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说,“父母之爱都深如大海,但有质量差别。决定质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学历,收入地位等,而是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对细节的处理水平。”
每一个告状的孩子,内心渴望被关注、被认可,想满足一点虚荣心,都是很正常的。随着年龄和能力的增长,孩子会慢慢学会通过自己思考,独立面对和处理自己遇到的问题,向家长“告状”的行为也会逐渐减少和消失。
最后,我想说,其实,那个爱告状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
你好,我是JK不二子,简书签约作者,资深教育工作者,多家教育机构签约作者。文章皆原创,需转载请联系本人。
如果觉得文章对你有启发,就请顺手点一下“❤”,或者关注一下再走啦。么么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