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昨晚又打妞妞了,我一定不是一个好妈妈。”妞妞妈在微信上给我发消息。
原来昨天妞妞一整天都没做作业,不管她怎么提醒,孩子就是充耳不闻。甚至有同学来家里玩,妞妞竟然让同学开门,而自己躲在后面。后来同学走了之后,她让妞妞预习一下英语,晚上七点要上外教课。可是妞妞抱着平板一直看动画片,等上外教课时,没有预习,也没有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所以效率很低,一节课的内容还剩下五分之一没来得及上,时间就到了。
妞妞妈忍无可忍,拿衣架狠狠的打了妞妞。到晚上要睡的时候,妞妞一直在哭,说妈妈说凶,说好害怕妈妈。
妞妞妈感觉很内疚,觉得自己不是个好妈妈。
我给她推荐了一本书--《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这本书的作者是艾丽卡.雷斯切尔(Erica Reischer),她是芝加哥大学心理/人类发展系博士,在加州大学、哈比托特儿童博物馆等学校和机构创办了广受欢迎的父母教育研讨班;她撰写了大量关于孩子和家庭教育的文章。
《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提供了75条简明易懂,可以现学现用的教养法则。这些法则适用于所有年龄段的孩子。无论是初为父母,或即将成为父母,甚至是祖父母、老师和监护人,都适合阅读本书。它适用于任何在生活中要与孩子相处的人。这是一本简明的指南,里面写有具体的方法和实践工具,可以缓解每天与孩子相处时所面临的挑战,同时,还能为孩子的社会和情感发展提供指导。
作者在书中提到教育基本方法主要有三个关键点:1、接受;2、界线;3、一致性。
1、接受
接受意味着无条件的爱,不管他是美还是丑,成绩优秀还是糟糕;我们都不会以外在的各种标准来评判他,都一如既往地爱他。
这样说起来是很容易的,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很多时候,我们大脑受情绪的影响,会迅速的给孩子贴一个标签,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个杯子,然后我们马上就会指责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粗心大意!”粗心大意,就是我们给孩子贴的标签,通过我们当时的语气说出来,很可能孩子接受到的信息是,我做错事了,妈妈生气了,妈妈不爱我了。
除了指责,怎样的方式能让孩子知道错了,但不会担心妈妈不爱他了呢?
妈妈可以这样说: “你不小心打碎了一个杯子,一定也很难过,也一定能从这次经历中学习,并且以后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不论你做了什么,妈妈都会爱你。但妈妈希望你以后不要再做让自己失望的事情。”
接爱孩子已经打碎杯子这个现实,接纳孩子当时的情绪(很难过),告诉孩子,一如既往的爱他,这样能让孩子倍受鼓舞,恢复信心。
2、界线
所谓界线,就是要有分寸感和界线感。在一个预期和规则清晰又合理的家庭,孩子们能感受到家庭带来的安全感。
所以,父母需要制定规则,为孩子指明方向,这样孩子们就能知道什么是可以授受的,什么是不允许的,这样他们就不需要再花时间反复试探。
当然,规则的制定需要孩子一起参与,而不是父母说了算。规则必须是父母能接受的行为,同时也必须是孩子能力范围内可以做到的事情。
比如孩子在家里玩球,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如果有提前告诫孩子不可以在家里玩球, 子没有遵守,可以要求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钱重新买一个花瓶。
3、一致性
作者说:一致性意味着说到就要做到;同时也意味着家长的行为是可以预测的。
说到就要做到,父母的言传身教很重要。比如我们告诉孩子不要随便发火。但是没过多久,我们就朝孩子发火了。又或者,我们告诉孩子,考试分数并非最重要的,但孩子放学回家后,父母第一个问题不是: “今天考得如何?”……
我们的行为已经违背了一致性原则,这样,孩子从我们这里得到的信息是混乱的,他们会感到无所适从。并且,也会从我们这里学习到,原来说到不一定要做到。这给孩子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
作者在书中一共提供了75个教育实践法则,这些法则不需要从头到尾一条条看,也可以跳读,或者在需要的时候,直接找到想要看的内容。
作者书名使用的是“优质”父母,而不是“完美”父母,这是因为完美的父母根本不存在,优质父母也会犯错。犯错是一件好事,它给父母机会,为孩子提供犯错之后如何纠正错误的示范;同时也能为孩子提供如何正直而负责地回应错误的行为榜样。
我们不完美,所以我们也不必要求孩子“完美”,知行合一需要持续努力和不断练习。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婷妈,左手带娃右手养家,记录孩子成长,分享育儿经验,喜欢的朋友请点赞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