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193】

晚上看了一部几年前的老电影,《浪潮》。
网上关于此片的好评很多,豆瓣上的评分也高达8.7,但我看完之后却觉得影片似乎有点被高估了,也可能是由于之前的期望值太高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全片讲述了一个德国中学老师为了让学生体验什么是“独裁统治”,于是别出心裁地在班上搞了一个“教学实验”。仅仅一周时间,学生们就从自由散漫的“个人主义者”转变成了有集体制服、有共同标志和手势的“集体主义者”,同时大多数人在团体中找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甚至还有人因此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即使在组织老师宣布课程解散之后也仍然不肯回归现实,以至最终酿成惨案。
令我惊讶的是这故事竟然还有现实中的“真实版本”,在1967年的美国加利福利亚就发生过类似的事件,还一度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如今想来也很好理解,那时“二战”刚过去不久,这样的做法自然会引发争议,而且还是在从没有经历过“独裁政治”的自由国度。
我想这也是我在观影过程中始终觉得“不过如此”的心理原因。电影中那些桥段,像是穿同样的制服、上课时坐姿端正、举手后才能发言、按同一个命令集体行动等等,不都是我们这里从小到大接受教育时最基本的方式吗?只不过因为彼此成长环境的巨大差异,所以在老外们眼里稀奇古怪的事情,其实不过就是我们的家常便饭。除了影片最后学生对同学开枪然后再吞枪自杀的情节有点夸张,之前的许多情节根本就是我们这里的常态,所以在观影过程中居然对它有了些许心理上的“亲近感”。我也据此胡乱猜测,当年这片子若是引进到中国,可能就不会有在它本国一样大的反响了。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孰优孰劣,很难用简单的几句话讲清楚,而且各自的文化形成都有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个人主义”盛行的西方,他们可能也会对“集体主义”天然地抱有警惕和反感,正如我们社会上也曾一度把“个人主义”看作是洪水猛兽。不过好在现代文化一直在融合发展,今天随着彼此增进了解,两种文化环境里的人也越来越能理解双方之间的文化差异,这不能不说是文明的巨大进步。我不知道当今西方社会对于东方“集体主义”的认同度有没有提高,反正据我的观察,在我们的社会里“个人主义思想”是正在被越来越多人认同和接受了,这对于我们这个太过古老的国度而言,已经算是莫大的进步了。
不过即使如此,我们的社会依然应该对此保持足够的警惕,由狂热的群众引发的恶性事件,不管是“二战”,还是我们的“文革”,其实迄今都不是完全没有可能沉渣泛起,死灰复燃。至少这部电影已经明明白白告诉了我们:再自由文明的国度离邪恶的“独裁统治”,也只有五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