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摘要:
沐道上大学时,幸儿才7岁多。志英要上工挣工分,要种菜到集市上卖。家里好多事都落在了幸儿身上。不只要做家务、要给志英搭手,还要照顾妹妹。
事多,常睡眠不足,导致梦游。家里条件不好,身体素质差,也常会生病。
接上篇:“纪实小说 | 加油啊,李志英(29):幸儿”
第二十四章:小泳
朦胧的晨光下,志英抱着小泳僵立在竹林边,在她对面,是三只强壮的大狗。双方对峙着。
昨晚小泳发烧了,敷毛巾、擦身体,折腾了一夜也没管用。天还没亮,志英就抱了小泳出门,准备去张医生家。
小泳个头已经不小,抱着有些费力,此时正在她怀里昏睡。
走到何家竹林,眼见前面一拐弯就到目的地,三条大狗忽的从旁边的农家狂吠着冲了过来。
人狗对峙志英立马停下了脚步。她不敢动,更不敢跑。怀里抱着小泳,也没有办法弯腰去捡石头。即使能弯腰她也是不敢的,她可不敢保证一块石头能吓走三条大狗。
“爪子?”志英急中生智,大喊:“人都认不倒了嗦?还不回切!”
三条狗子停下吠叫,互相看了一眼,拿不准该往前还是往后。
“回切!”志英又大喊一声。愣住的三条狗终于有了反应,齐刷刷地转了身,往来的方向跑去。
志英悬着的心终于落下,抱着小泳继续赶路。
——这是志英带小泳看医生时的一个小插曲,给志英留下来不小的阴影。
三兄妹中,小泳的成长相对来说要平顺很多。沐道上学时他才4岁多,不能象幸儿一样承担家事,也没有办法照顾妹妹,能管好自己已很不错。因而一直过得比较自在,也调皮捣蛋一些。
若是让他去河坝放猪,一两个时辰后,猪自己回家了,他还在河坝里和小伙伴们立几块大鹅卵石玩“打王”游戏。
若是让他去割猪草,割小半背篓,再玩半天,把背篓里的草松了又松,让小半背篓的草看起来有满满的一背篓才回家在志英的眼前晃一下,快快的倒到猪圈里去。
若是让他照看一下妹妹,“晓得了!”他答应得痛快,一出门,就把妹妹丢到一边,自个去找玩伴。额,小洁命悬一线那天,便是和他在一起……
若是他生病了,不只不会瞒着志英,还会缠着志英要去乡医院或者县医院……
其实小泳心里的每个小九九,志英都很清楚,自然也明白他为什么一定要去乡上和县里——不过是想着看完病以后,能吃一个锅盔罢了。
志英知道孩子们辛苦,也心疼,但她不想骄纵他们。
因为卖菜、买炭、买日用品等,志英每两三天就要跑一趟乡集或县里。途中常会遇到有撵路的孩子——
大人在前面走,孩子在后面跟。边跟边哭闹,“妈!妈!妈……”大人停下回头瞪眼,孩子也停下,在原地跺脚。让他回家去,就不动。
大人再走,孩子再追……
乡亲气得吐血,都羡慕志英可以一个人轻松赶路。三个孩子,哪怕最小的小洁,也从不曾这样哭喊的追着她跑。
在志英看来,孩子再小,也该有一定的规则。每次从集市回家,她刻意不给孩子买锅盔或糖,一方面不希望孩子们养成吃零食的习惯;另一方面,经济上也确实无法承担这样三天两头地买零嘴。
娃儿们明白家里的情况,每次志英回家,不会象其他孩子那样去翻大人的包,也不会吵闹。
但是——
小孩毕竟是小孩啊,哪有不馋嘴的呢?有机会的时候,怎么会不动点小心思呢?
小泳的小心思,就是趁着生病,缠着志英去乡上或县里。
这天,小泳又生病了。跟志英说要去看医生。生病又不是闹着玩的,志英本就打算要带他去张医生家,但他吵着要去乡医院。
志英虽不惯着孩子们,却心软得很。孩子难得闹一闹,没两个回合她就答应了,“好吧,好吧,去乡医院。”
找了背篓来,让小泳站进去。天凉,又用一件衣服盖在小泳的头上挡风。
去张医生家和去龙盘镇是一个方向,刚过何家竹林就分道了。张医生家往左,龙盘镇往右。
志英背着小泳一路走到竹林边,她犹豫了一下,回头瞅了一眼,见小泳的小脑袋软软地靠在背篓沿上。便也动了小心思,蹑手蹑脚、慢慢往左边转去。
“切乡上,切乡上!”还没走出两步呢,小泳在背后大叫起来。
“你不是睡着了吗?”志英忍不住笑出声来,“好,好,切乡上,切乡上!”两手攥住背系紧了紧,转上了右边的叉路。
到乡医院,看完病,拿上药,已经中午了。母子俩一人买了一个白面锅盔当午饭。还没吃药呢,小泳的病便已经好了。
未完,待下篇……
同声传译:
“爪子”—干什么?
“人都认不倒了嗦?还不回切!”—“人都不认识了吗?还不回去?”
背系—背篓的背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