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交流互助圈连载小说
【都市】流年·花殇(251)

【都市】流年·花殇(251)

作者: grassfl | 来源:发表于2018-11-16 10:27 被阅读50次

    “妈,”李瑞晶努力压抑着自己的心潮起伏,用尽可能平和的声音说:“我明天就要走了,你老人家可要多保重啊!”

    王桂枝沉静地看着李瑞晶,声音平淡地回答说:“你带着孩子们,路上要多加小心。你不用担心我,你大哥和梅子天天陪着我呢。”

    李瑞晶被王桂枝的平静所感染,也渐渐冷静下来。她慕孺地看着王桂枝,执拗地再次强调自己的想法道:“妈,你一定要好好的,等着我下次回来看你。”

    王桂枝闻言,她平静的脸上露出一丝淡淡的微笑,轻声说:“好的,妈等着我老闺女再回来看我。”

    李瑞晶告别了亲人们,踏上了南下的火车,奔向C市,奔向新的工作单位。

    李瑞晶所在的新工作单位,是G省的省立图书馆,也是一个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这里和C大不同的地方是,大家的工作都是和书籍打交道。虽然也有划分部门,也基本上是按照书籍的内容而界定的。

    在文化大革命中,除了所谓的的“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几乎所有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被封存起来,堆放在仓库、地下室和特意空出来的房间里,落满了经年累月的尘埃。图书馆里其它类别的书籍,也基本上难逃被封存、落灰的厄运。

    那个年代,最流行的书籍是《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以及各种领袖著作的单行本,比如,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这些书籍发行量巨大,几乎人手一册。

    这些领袖著作是全国各地,城市乡村、男女老少都要学习的。学校里要求学生们人人都要背诵老三篇。各种花式背诵领袖语录、倒背如流领袖的著作,成了一种大力宣传推广的时尚。

    当时很多报刊杂志都争相报道,在某地某乡某山村,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老大爷、老大妈,努力刻苦地学习领袖的著作,能够流利背诵,活学活用,并且贯穿整个生活中去。

    很多领袖语录被著名作曲家谱写了曲谱,成为到处传唱的歌曲。领袖的诗词更是成了烩灸人口的鸿篇巨制,在神州大地广为传颂。

    平心而论,名家大师谱写的曲子,的确旋律优美,朗朗上口,使纯粹政治性的语录变成了好听的歌曲。传唱这些歌曲,是当时普通老百姓生活中唯一和音乐有关的活动。

    有些夸张的地方,人们谈话、交流时,张口就必须说一句或者一段领袖语录。家家户户都悬挂着领袖的画像,最极端的时候,全国各地到处都是神坛般领袖画像供奉处。人们要进行早请示晚汇报。男女老少都要大唱歌颂领袖的歌曲,大跳表示对领袖无比忠诚的忠字舞。

    那个时候,各种各样的文艺宣传队不分场合、不分时间,经常是拉开阵势就是一段表演。当时最方便,也是最流行的伴奏乐器就是竹笛、二胡、手风琴。无论是在街头巷尾,工厂农村,还是在学校、军营,人们围成一个圈,手风琴一响,就是一场文艺表演的开始。

    那个年代,舞台上除了歌颂领袖的歌舞表演之外,长年累月只是轮番上演“八个样本戏”。

    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龙江颂》,剧情让观众们耳熟能详到了能够流利地记住剧中的每一句台词、每一段唱腔。

    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让好些有些舞蹈能力的女孩子,刻苦练习样板戏里的各段舞蹈,积极参与各种形式和规模不同的演出。有些各方面条件都很优秀的女孩子,通过参加这样的演出,被选去了部队文工团。她们穿上军装,当上了文艺兵,成了人人艳羡的幸运儿。

    年幼的苏蕙凭借出众的记忆力,在背诵老三篇、领袖语录等的过程中,大显身手,备受瞩目。她还因为身材苗条、动作灵活,被选为宣传队的舞蹈队员,跟着老师同学们学了一点民族舞的基本动作,参加过几次不怎么重要的歌功颂德的演出。这是题外话。

    苏醒在通过关系协商调动李瑞晶的工作时,有关部门负责人看了李瑞晶的简历,特意询问苏醒是否要给李瑞晶安排个一官半职?

    当时文化大革命最初的狂潮刚刚退去,各种疯狂的批判斗争形式、伤害羞辱人的事件令人记忆犹新,饶是沉稳冷静如苏醒,也是心有余悸的。苏醒婉言谢绝了省里部门负责人的好意,表示只要把李瑞晶调回C市,安排一个合适的工作单位就好,不需要安排任何领导职务。

    苏醒没有隐瞒李瑞晶原本可以在新单位有个一官半职的情况,他也明确告诉妻子,是自己当场毫不犹豫拒绝了这个机会。

    李瑞晶并不是很在意是否有领导职务,她只是关心为啥苏醒要直接拒绝这个机会?她笑着调侃说:“难道你是担心我有了职务,会太出彩了,你不乐意吗?”

    苏醒包容地看着妻子因为心情愉悦而显得亮晶晶的眼睛和容光焕发的脸庞,微微一笑。他温和地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这些老话是有道理的。我不是不乐意看到你出彩,我担心的是,你在新单位初来乍到,带着官职空降,会成为众矢之的。”

    李瑞晶不吭声,只是静静地看着苏醒侃侃而谈。她真的只是单纯想听听苏醒的看法,她莫名地喜欢听苏醒给自己讲道理。

    苏醒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当年的新鲜绿茶,润了润喉咙。他一边放下杯子,一边继续说下去:“文化大革命还在进行中,咱们还是低调一些,能避风头就避一下吧。”说着,他有些担心地问:“你会因为我擅自作主,替你做出决定而不高兴吗?”

    李瑞晶脸上的笑容扩大了。她调皮地一眨眼,冲苏醒娇嗔道:“你又不是不了解我,我是那种喜欢当官的人吗?何况你为我考虑得这么周到,我感激你还来不及,怎么会不高兴呢?”

    苏醒听了李瑞晶的话,心里的担忧彻底消失了。他很欣慰地笑了,觉得自己的妻子非常通情达理,善解人意。他永远都不会告诉李瑞晶,他自己内心深处其实也是很不愿意李瑞晶太出人头地,光彩夺目的。他真心希望李瑞晶就安安静静地做自己家的女主人就好了。

    李瑞晶的个人魅力在新单位再次大显神威。她不再年轻,却依旧美丽的脸上经常有发自内心的微笑。在一片身穿蓝黑灰的人群里,在一堆脸色或木然、或惶惑的同事中,李瑞晶像一缕温软的清风吹拂过沉闷的办公室,带给大家久违的祥和的感觉。

    除了负责人事的人和图书馆的几个馆长,没有人知道李瑞晶的履历和经历。同事们只是知道李瑞晶是从G山调回来的,曾经是个教师。

    李瑞晶每天谦虚地向老同事们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在新岗位上的工作能力。她态度诚恳,笑容靓丽,为人热情坦荡,很快就融入了新的工作环境。

    李瑞晶在图书馆工作的一大便利是,可以用工作人员的身份借读馆藏的所有书籍。在全国只有“两报一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红旗杂志》强势占据报刊杂志几乎全部渠道,市场的时候,《参考消息》都是阅读性较强的读物。

    自从卖掉了自己大部分藏书之后,苏醒自费订阅了所有可以订到的报刊杂志,每天恨不得把报缝里的文字都读一遍。可是,这远远不能满足苏醒对读书的渴望。

    李瑞晶可以凭员工身份,借阅省图书馆的馆藏图书,对于嗜书如命的苏醒来说,好像天降甘霖,直接滋润了他干涸的精神田园。他和李瑞晶商量好,一定要好好把握这个机会,大量借阅市面上根本无迹可寻的珍贵书籍。

    苏醒和李瑞晶都不知道当初把自己的藏书堆放在苏蕙房间里的那段时间,给了苏蕙疯狂阅读的机会,也勾起了她对阅读的兴趣和狂热的爱好。

    苏蕙在可阅读的读物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养成了每天读报的习惯。她可以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坐在一边,煞有介事地读完苏醒订阅的所有报刊杂志。

    她对阅读的渴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发强烈,甚至到了有时候在地上发现一张有字的纸,都会捡起来津津有味地看一遍。如果遇到有情节的内容,更是让她如获至宝,会翻来覆去地反复阅读,直到把内容全部都记在脑子里,才会恋恋不舍地放下。

    年幼的苏蕙曾经在一个父亲是历史系教授的女同学家里,躲在教授的书房,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如醉如痴地看了整整一天的书。

    因为她悄无声息地缩在书房角落里,只顾拼命读书,完全忘记了时间流逝,同学和她的家人也以为苏蕙早已离开了。直到暮色苍茫,教授回家打开了书房的灯,惊起了角落里的苏蕙,才知道她窝在那个角落里不曾离开半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都市】流年·花殇(25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pwl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