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桑户说:从前有个假国,被晋国灭亡了。晋军烧杀,国百姓逃命,好多悲惨故事哟,你没听说过吗?假国贤士林回,家破人亡,逃跑时背负着一块玉璧。那是传家宝,千金难买啊。敌军在后头追得正紧呢,林回发现路边有个弃婴在哭,立即抛掉玉,背负弃婴跑了。同路逃命的百姓,责怪林回太愚蠢。林回说:利益叫我要玉璧,天性叫我要婴儿。林回背叛了利益,投奔了天性,所以抛掉了玉璧,背负了婴儿。
率真比金子还珍贵——舒生读《论语》之四十四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鲁国人,他看见世人行礼,繁文缛节得很,觉得礼的本质该不会是这样的。所以,他就问孔子:礼的本质是什么呢?孔子赞叹说:你的问题意义重大啊!看来是正问到孔子思考的点上了。他接着说:依礼本身来说,与其奢侈繁琐,不如节俭朴素。就葬礼而言,与其程序熟练周到,不如真心哀戚。
这是针对当时鲁国的风气所说的,面对普遍的礼制僭越,拼命追求礼仪的繁复,追求盛大的排场,却把初心和本质丢到了脑后,林放有点搞不懂了,所以有此一问。这是一段高手之间的对话,孔子没有正面回答林放这个形而上的问题,如果回答礼的本质,就回到哲学命题上去了,有点坐而论道的意味。孔子更多是跟他讲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与其说这是在求教,不如说这是内心的共鸣。还专门举了葬礼的例子,指出礼仪与其铺张奢华,不如简单隆重,关键要出于内心真情实感。
其实到今天,这些问题还是没有解决。特别是最近几十年,在打倒孔家店以后,不再那么讲到礼了,礼仪不是繁复了,而是本质和形式一块儿都准备离开了。而且,礼仪被利益所异化,仅存的那一点礼,还被市场化搞得一身铜臭、面目全非。也说葬礼,且看今天多少仪式之上,特别是送别老人,还有多少悲痛哭泣?却有的在灵堂支起了麻将桌,有的甚至请来了乐队,跳起低俗的舞蹈,哪有一点悲戚之情。
这当然是个大问题。就儒家本身而言,礼有体用、本末和文质之分,内在精神为体为本为质,外在规范为用为末为文,但儒家在后者上讲的多,在前者下的功夫不够,或者说前者的设计不接地气、不随时而变,落得了个形式大于内容、迂腐古板不通人情的形象。殊不知没有被广泛接纳的礼仪规范,仁的精神将无所依托,如何能达到体用一如、本末圆满、文质彬彬呢?同样,就个人修身而言,如果心中没有率真的底色和感情、诚敬和澄净,再多的虚文缛节,也是一样有外表的做作,必然是虚伪之人。
但夫子这种完美的理想也就是个理想。实际上从秦至清历代王朝实际上,并没有给儒家回归本真的大环境。“儒表法里”,说的儒家思想,行的法家政治;讲的是性善论,行的性恶论;说的是四维八德,玩的是法术势;纸上的伦理道德,行为上的权力中心。这种主流意识形态的矛盾,让传统国人在截然相反的两种理念的指导下生活,人性扭曲、双重人格成为普遍。因为,人们不是傻子,那些成仁取义、殉道存德的理想主义者如东林党、海瑞之类的下场有目共睹,统治者用现实反复说明那些“操守虽清”却奴性不足的书呆子终究是多灾多难、寸步难行的。如此,官吏和士大夫便学会了“难得糊涂”,大众得到的也是“奸臣害忠良”的教育,得到“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的思想启蒙,明白了“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朴素道理。如此以来,人们越来越聪明,“糊涂”者越来越少;同时又越来越糊涂,率真越来越稀有。
今天,我们重新发现儒家,让她在走下主流意识形态的神坛后,真正回到“经”的位置,成为人们内心真诚的信仰。指导人们尊天道而行人道,恪守内心仁爱的本来,依道而行、直道而行,做一个率真之人。一个具有坚定信仰和独立人格的人,方能理直气壮走进新时代、走向现代化。
网友评论
刘邦当年为逃出项羽的追杀,三次推妻儿下车。项羽威胁烹起父亲时,刘邦哈哈大笑,要求分一杯人肉羹。本已约定鸿沟为界,均分天下,在项羽回军之时,背信追杀。历史事实:刘邦胜出,项羽败亡。中国国内的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只要你不够黑,你就会输光。当然,外战是另一种规律,只要你耍奸诈,就被暴打、吊打,打到服为止。可惜是老百姓,死得惨!
皇帝号召百姓信儒家,自己行法家。假君子请别人做,真小人自己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