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补遗卷四·一五】
李香林尚书,爱才如命。督南河时,诗弟子陈熙,从州倅荐用至铜沛同知。而公移督河东矣,犹书扇寄之,云:“握手河梁别绪萦,忍惊月琯已频更。语凭尺素书难尽,意似层波去又生。风静珠湖应有梦,云横岱岳总关情。水窗此夕君何处?重展鸾笺对短檠。”又,尚书在兰阳行馆,《题竹》云:“干霄修竹自漪漪,十载相违每系思。笑我尘劳须鬓改,羡君青翠尚如斯。”亦复有缠绵之旨。昔人云:“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其公之谓欤!
李宏,(?—1771年),字济夫,一字用兹,号湛亭,汉军正蓝旗人,官东河总督、江南河道总督。
州倅,音zhōu cuì,意思是州官的佐贰。
铜沛同知,全称为“徐州府铜沛河务同知”,驻徐州,与徐州府分署办公。同在一条街上,故该街名“二府街”。
河梁,送别之地。旧题汉李陵《与苏武》诗之三:“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后因以“河梁”借指送别之地。
月琯,未见专门解释。或指一月。
珠湖,即高邮湖,跨江苏省高邮市、宝应县、金湖县与安徽省天长市,属淮河流域,淮河入江水道穿湖,终达长江。历史上高邮湖名称很多。高邮的运道在北魏时期仅有《水经注》所说的樊梁湖(樊良湖)和《魏书》所说的津湖(元代改称界首湖),后来逐渐增多了。宋代起,为增加漕运水源,筑堤界水,湖面增多,到了明洪武初年,出现了高邮湖之名。直到民国还保留着原来新开、姜里、甓社、七里、平阿、珠湖、武安、张良、塘下、鹅儿白、石臼湖等11个湖的湖名。
岱岳,泰山的别称。
鸾笺,音luán jiān,意思是古纸名,指彩笺。出自宋苏易简《文房四谱·纸谱》:“蜀人造十色笺,凡十幅为一榻,……然逐幅于方版之上砑之。则隐起花木麟鸾,千状万态。”后人称彩笺为“鸾笺”,本此。一说“鸾笺”即“蛮笺”。
短檠,音duǎn qíng,本义矮灯架,借指小灯。檠指的是托灯盘的立柱。旧时照明用油灯,上面是灯盘,盛油放置灯芯,下面有立柱,叫做灯檠或者灯架;以立柱的长短而分为长檠和短檠,长檠只有富贵人家才能使用,一般人家多用短檠。
兰阳县,历史地名。金析东明县置,属曹州。治所在流渠城(今河南兰考县东南八里)。取其首乡曰兰阳为名。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徙治韩陵(今兰考县东北五里),属汴梁路。明洪武元年(1368)徙于马邨(即今兰考县),属开封府。清道光四年(1824年) 仪封厅并入改为兰仪县。宣统元年(1909)因讳皇帝溥仪之“仪”字,改为兰封县。1954年,兰封、考城二县合并,称兰考县,又以二县首字为名。
【闲言碎语】
李宏,清乾隆时的江南河道总督,有政绩,亦有诗名。对自己的诗弟子陈熙,从县里的二把手,推荐提拔到地级市的二把手,而且是自己管辖的以条为主、条块兼管的河务系统,让人对此不能不有点徇私举荐的感觉,故袁枚在本条诗话中记载了此事。更让袁枚吃惊的是,李宏因为工作调动,改任山东河道总督后,二人见面机会减少,李大人还写诗书扇,寄赠弟子,以表思念之情。众所周知,袁枚是诗里天才,也是色中老妖,且男女通吃。喜好男风之习,古已有之;分桃断袖之事,历代不绝。有清一朝,更加风行。这与清朝立国之后,严禁官员狎妓有极大关系。听到堂堂河道总督李宏有这样的事与诗,袁枚觉得这是诗坛佳话,所以才记录入书。当然,有些事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于是在结尾处写道:“昔人云:‘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其公之谓欤!”借用昔人之语,把李大人好好夸奖了一番。这个话题就此打住,再说多了,呵呵……
“握手河梁别绪萦,忍惊月琯已频更。”这是李宏书赠陈熙诗中的一联。其中,“月琯”一词,遍查辞典,均无解释。与之类似的有“星琯”一词,谓同“星管”,星,指二十八宿;管,指十二律管。释义是古称一周年。为何作此解?我觉得,源自天文观察。经过一年的时间,所有的星座都会在天空中运转一周。《宋书·黄回传》:“李安民述任河济,星管未周,贪据襟要,若祈回夺。”依“星琯”之意推测,月琯,或指一月,抑或代指时间。
所谓“琯”,音guǎn,同“管”。古代乐器,用玉制成,像笛,六孔。从《说文解字》可知:以竹子制作的称“管”,以玉石制作的则称为“琯”。记得我们以前介绍过一种乐器叫“管子”,古代叫做为“筚篥”、“觱篥”、“笳管”或“芦管”,六孔,早期为竹子与芦苇制作,明代时改为木管与芦苇制作。高级的管子,就是用玉石制作的了,所以用了玉字旁。《大戴礼记·少闲》载:“昔虞舜以天德嗣尧,布功散德,制礼朔方,幽都来服,南抚交趾,出入日月,莫不率俾,西王母来献其白琯。”此处所言“西王母来献其白琯”,意思是西王母来贡献了白玉管子。西王母来献,不知道是不是源于“筚篥”由西域传入中原的历史写照。
琯,作为一种乐器,为何会与年月时间联系到一起了呢?说来神奇。《吕氏春秋·古乐篇》中有这样一段话:“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取竹于嶰溪之谷,以生空窍厚均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吹曰含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钟之宫,适合。黄钟之宫皆可生之。故曰:黄钟之宫,律吕之本。黄帝又令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以和五音。”这是有关伶伦作乐最早的文字记录。这段记载告诉我们,黄帝时的乐官伶伦根据凤凰的叫声,确定了十二律,雄鸣六称“律”,雌鸣六称“吕”,后世省称为“六律”。十二律,实际上就是十二根能够发声的竹管,相当于现在的定音器。然而,中国传统的“天地阴阳归于一统”的观念,又把十二律与十二个月对应了起来,而且与二十四个节气对应。《后汉书 律历》中认为:“夫五音生于阴阳,分为十二律,转生六十,皆所以纪斗气,效物类也。天效以景,地效以响,即律也。”这里说到了根据地响之声来确定节气的具体时间。其操作方法是,取竹管十二根,长短不同,管径一致,一头平,一头斜。最长的那根管叫黄钟,长八十一分,位于十二地支的子位。其它的分别是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逐渐变短,依次与十二地支相对。做好后,将这十二根管按照长度按次序排列好,埋入土中,平口在上,与地面齐,斜口在下,入地深浅不同,管中填满葭莩(jiā fú)灰(芦苇腔内的薄膜烧成的灰),管口用竹衣(竹子内的薄膜)轻轻封上。埋藏的地点应在西北的阴山,建专门房屋遮蔽,使之不受风雨的影响。然后,静候佳音。到了冬至时,一阳发生,阳气从地底下发动上来,最长的那支律管中的葭莩灰会冲破竹衣喷出管外,同时发出“嗡”的声音,这就叫黄钟之音。其余十一支律管也会在冬至之后到夏至的十一个节气,将管中的葭莩灰喷出,发出不同的音乐之声。夏至之后逐次回到冬至。完成一个循环。为啥将立冬确定为阳生之点,因为立冬日,白昼最短,自此阳气上升,白昼转长,到夏至日,白昼最长,自此盛极而衰,阴气上升,直到冬至,再行循环。一个循环,恰是一年时间。由此,乐器“管”与年月时间密切相连。
前面说了,星琯指一年,是因为星座经过一年时间回到原位。而月琯指一月,是因为月亮经过一月时间回到原处。查阅诗词中含有“月琯”一词的不多,宋代诗人魏了翁的《中秋无月分韵得狂字》:“金低辟老火,月琯行仲商。” 宋诗人无名氏的《鹧鸪天·月琯循环届仲冬》:“月琯循环届仲冬。”从这两句诗来看,“月琯”指一个月似乎不完全准确,抑或也引申代指时间。而宋代诗人王令《暮行》:“星星颭风灯,历历吹月琯。”此处的“月琯”则应该解释为月色之下的玉笛,与时间无关了。
以上是本人对“月琯”一词的揣测解释,未必正确,抛砖引玉。若有读者知“月琯”一词的确切含义,恳请赐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