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小妹
01
大学毕业那年,班上有两个同学去了南方,一个男同学,一个女同学。
10年后,那位男同学成功了。10年间,他先是在一家知名的民营企业打工,积累了大概五六年后,他从那家公司跳了出来,自己开了一家广告公司。要知道,他原先在那家公司,就是负责广告对接这块的,这几年间积累了大把的资源。所以,他创业成功率很高,两三年就在业内站稳了脚跟,公司发展稳健。
而那么女同学,却灰溜溜的回来了。她去南方这几年,一直从事营销这块,并且也希望在几年之后,能开一家自己的公司,可是谁知道在营销这块,她从普通员工一直做到总监,越往上越吃力,到最后,她觉得自己再也没有心力往上发展了。
恰好那时她怀孕了,于是辞职回家生孩子,在家一直把孩子带到2岁,她准备出来工作,可是却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虽然在猎头网站时常有人私信她某个职位,但基本都是跟她之前工作很类似的营销管理方面的,可是她却再也不想回到那个行业去了。
后来,她进入一家培训机构教小孩子写作文,因为她写作功底很可以,是那种上学时作为每次都被老师当范文念的那种。
那个时候,身边朋友同学大都功成名就,开公司的开公司,混官场的混官场,只有她,还做着一份月薪3000的普通工作。
在老家的许多亲戚朋友眼里,她就是个失败者。
02
同样的事情,比如做生意,有很多人都去做,但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这其中除了有大环境的因素,运气因素,以及你自身能力还不够等因因素外,还有一个因素,往往会被许多人忽略。
那就是——或许这件事根本就不适合你,与其一直徒劳无功的死磕,还不如静下心来思考,为什么别人成功了,而自己却没成功?如果是运气,大环境,还有自己能力还不够等等,那么只要坚持下去,不断在错误中反思,学习,吸取教训,那么死磕下去,你成功的概率依旧会很大。
比如美团的王兴,小米的雷军,聚美优品的陈欧,不都是这样吗?一次创业失败,就总结,反思,换更靠谱的项目,总有成功的那一次。
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你根本就不适合做这件事,如果不能认清这一点,却要一直死磕下去,除了浪费自己宝贵的人生,除了不断的打击自己的自信心,一次一次向自己证明自己是loser外,再没别的好处。
03
像这样的例子,历史上还有很多。
比如南唐陈后主李煜,做皇帝很快亡了国,但他流传下来的诗词却证明,他做皇帝不行,但却是个一流的诗人。
比如那首《虞美人》,在中国诗词史上,几乎都能排到前几的位置。
还有激励了无数人的摩西奶奶,78岁之前,她只是一个管家和农场工人,直到78岁时,开始她的绘画生涯。就在2006年,摩西奶奶80岁时,她的一幅作品拍出了120万元美元的高价。
还有大著名画家齐白石,他原先是木工出身,后转而画画,以至于后来名满天下。
董明珠原来只是南京一所研究所的行政管理人员;香港湾仔码头创始人藏建和,原来只是山东青岛一家医院的护士;孙中山原先只是肯德基创始人山德士上校,原来是律师和铁路工人……
这些人,如果没有主动或被迫转行,恐怕就不会有后面这样足以震惊世人的成功。
所以,很多时候,当你苦苦努力了很多,尝试了很多,却还没有成功,不妨换个思路,重新认识一下自己,重新审视一下,看看有没有把自己放对位置。
04
文章最开始那个故事,还有后续。
故事中那位在世人眼中不折不扣的失败者——那位女同学,在她36岁的时候,面临在原行业再找一份工作继续干,还是转行这样的问题时,她再不想就这样糊里糊涂走下去,于是对自己做了全面反思,和重新审视。
思考了很长时间之后,她最终哪一个都没有选,而是选择了第三条路——写作。
促使她做出决定的,是湖畔大学梁宁老师的一段话:
每个人都没法拒绝自己真实的快乐,你会情不自禁的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花时间,不知不觉地放1万个小时在那里,你不厌其烦的地方就是你的天分所在,这个东西持续给你满足感,你可以一直花时间在这里,时间久了你就会比别人做得好。
而她知道,自己最真实的快乐在写作。因为几年来,不管多忙,她都会每天抽出时间来写文章,甚至常常一写就写到半夜。并且,她写得也还不赖,有些已经陆续发表,有些成了爆款文章。
她说,如果有一样东西不赚钱她也会做的话,那无疑是写作,因为她乐在其中。
现在,她已经是一个小有名气的网络作家,出了两本书,写出了很多爆文,而她的文字,也影响了很多人。
05
这世上,每天,每个地方都有许多人,在做着一份自己并不喜欢,或者没有热情的工作。许多人,上班时间只是在那里苦熬时间。下班时间一到,就会飞也似的离开那个环境,那些人,也只有在下班后,他们才像是真正活了过来:丰富的夜生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亦或是做兼职赚钱……
总之,真正为梦想而活,真正做自己喜欢的事的人太少太少……
也因此,这世上成功的人也只是少数。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一定要多反省审视自己,是不是走在正确的路上,是不是做着适合自己的事。
这样,更容易赚到钱,也比较容易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