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
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
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
怜君何事到天涯!
女儿的语文老师在要求背诵古诗的清单上列了这首诗。老师大概觉得,孩子们生活在长沙,应该要了解贾谊这个重要的历史人物。
我感觉对八九岁的孩子来说,这首诗理解起来似乎难了点儿。女儿倒是很快就背会了,可当我问她:“你知道贾谊是谁吗?”她愣了一下,说:“什么贾谊,不知道啊。”我说:“你不是正在背《长沙过贾谊宅》吗,就是诗题中提到的贾谊呀?”她答:“我还以为这首诗是写刘长卿呢,原来是写贾谊呀。”
其实,女儿说的也对,这首诗是刘长卿借古喻今,借着贾谊被贬长沙的遭遇感慨自己被贬的境况。只有了解了贾谊其人,才能深入理解刘长卿这首诗的内涵。
1
贾谊故居位于长沙太平街。太平街是长沙古城保留原有街巷格局最完整的一条街。现在,这条街以经营老字号、字画、民族工艺品、文化休闲产业、特色旅游产品为主,平日里颇为热闹。
贾谊在汉文帝时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曾在此居住三年。这个居所青砖青瓦,古色古香,在这条繁华的街道上显得清冷寂寞。
太平街贾谊宅
贾谊是汉朝初年河南洛阳人,他从小就博览群书,先秦诸子百家的书无所不读。他少年时跟着荀子的弟子学习《春秋左氏传》,还作过《左传》的注释。青年时期研究老子的道家学说,写过《道德论》、《道术》等论著。他还热爱文学,尤其喜欢屈原的著作。
贾谊凭着自幼的聪明才智和一直地刻苦学习,十八岁时就以满腹才华闻名于河南郡。当时,河南郡守吴公是个非常有学问的人,他曾是秦相李斯的学生。吴公非常爱惜人才,他听说贾谊学问渊博,就将贾谊招到自己的门下,对他很器重。
吴公治理河南郡,社会十分安定,他因政绩卓越被评为全国第一。汉文帝因此征召吴公到京城做廷尉(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长)。
吴公做了廷尉之后,向汉文帝推荐了贾谊。他说:“贾谊年轻有才,能通晓诸子百家的学问。”于是,汉文帝召见了贾谊,相谈之下,甚是喜爱,就让他做了博士(以备皇帝咨询的文官)。当时,贾谊才二十一岁,是所有博士中最年轻的。
每当汉文帝提出问题让博士们议论时,许多老先生一时讲不出什么来,但贾谊却总能对答如流,说得有理有据。其他的博士都觉得贾谊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他们都认为贾谊学识渊博、才能出众。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议论时政的官员,级别比博士更高)。
2
贾谊认为汉朝已经建立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革的时候。汉初的各项制度大多源自秦朝,贾谊对此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
改正朔是改变秦时历法,易服色是将秦崇尚黑色改为崇尚黄色,制法度是制定各种仪法以取代秦朝旧制。由于当时文帝刚即位,他认为条件还不成熟,因此没有采纳贾谊的建议。
《过秦论》此后,贾谊提出“重农抑商”,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他还帮助汉文帝修改和订立了许多政策和法令,提出遣送列侯离开京城到封地的建议。这些意见,汉文帝都采纳了。
由于贾谊的突出才能和优异表现,文帝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但是,绛侯周勃、灌婴等一班老臣因嫉妒贾谊,就对文帝说:“这个洛阳人,年轻学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此后,文帝也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
周勃、灌婴那班人都是汉朝开国元勋,位高权重,他们跟随高祖刘邦打下汉家天下,自恃功高。这些人没有什么文化,不愿意服从管束。而文帝刚刚即位,立足未稳,肯定得顾忌他们的想法,疏远贾谊多半也是不得已的。
汉文帝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算得上是非常贤明的君主了。他重视人才,能够礼贤下士,善于采纳忠言。刘长卿在诗中说“汉文有道恩犹薄”,但从汉文帝当时对待贾谊的态度,其实真不算“恩薄”了。
3
长沙国地处南方,离京师长安有数千里之遥。当时交通不发达,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自不必说。更使贾谊难受的,是心中的悲愤。他有满肚子的学问,心中有远大的抱负,本想辅佐文帝干一番大事业。如今受谗被贬,受到这样的挫折,使他深感孤独和失望。
他想到了自己喜欢的爱国诗人屈原,也是遭到佞臣权贵的谗毁而被贬出楚国都城,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他想自己的遭遇与屈原相似,就更加怀念屈原。当他南行途经湘江时,就写了一首《吊屈原赋》,以表达对屈原的崇敬之心,并抒发自己的怨愤之情。
贾谊虽然比屈原晚生一百多年,但是在《史记》中他们同属一传,即《屈原贾生列传》。司马迁这样安排,是因为这两人际遇类似结局类似。
刘长卿写《长沙过贾谊宅》跟贾谊写《吊屈原赋》是一个原因,都是因为一腔抱负得不到施展,被贬后内心极度失落的情感抒发。
贾谊做长沙王太傅三年,仍然不遗余力地研究学问,勤奋学习。长沙虽远离长安,但贾谊以天下事为己任,对朝廷的政治和经济大事非常关注,遇有机会,就上疏文帝,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贾谊故居内景后来,文帝想念贾谊,召他回京。再次畅谈之后,文帝感叹不已地说:“我好久没有见到贾生了,自以为学问赶上了他,现在听了他的谈话,还是不及他啊!”
贾谊这次回到长安,文帝派他到梁怀王那里去当太傅。梁怀王是文帝最喜爱的小儿子,又喜欢读书。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也算是对他的一种重视,虽然谈不上升迁。
不久,梁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背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自己身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深深自责,经常哭泣,心情十分忧郁。文帝十二年,贾谊在忧郁中死了,当年他才三十三岁。
纵观贾谊一生,虽受谗遭贬,未登公卿之位,但他那些具有远见卓识的政论和建议,文帝还是比较重视,大略是实行了的;这是那些身居高位而庸庸碌碌的公卿们所不能比拟的。
正如北宋王安石所说的:
一时谋议略实行,
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
古来何啻万公卿。
贾谊的进步主张,不仅在文帝一朝起了作用,更重要的是对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起了重要作用。后来,他的很多主张,在汉武帝时期都一一实行了。汉武帝感念贾谊的功绩,提拔他的两个孙子任郡守。
贾谊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而载入史册,他的历史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