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让开!
这篇文章Sir要开启装逼模式!
跟你们说一个奥斯卡最具专业竞争力的奖项——但99%的人可能从来没在意过。
是什么——哈哈哈,先卖个关子。
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
大多数走进戏院的观众,都是用眼睛看电影(大废话啊)。
但你有没有想过——
即使闭上眼睛,我们仍能得到这部电影的二分之一内容。
甚至“听懂”故事。
事实上,当你在“看”一部电影时,除了看,你还在听。
长期以来,电影录音师的创作被忽视了。
今天,是时候将这班幕后英雄搬上台面!
先介绍几个基本功:
动作片里,两高手对决——
拳打脚踢,配的是甩毛巾,拉扯毛巾的声音。
骨头断了,可能是掐断一把芹菜。
腿都断了,骑马逃命吧,马蹄声是靠马桶盖敲出来的。
逃亡途中,变天,打起雷,晃动铁板就很像。
避雨时,饿了,青菜下锅,听到的是揉捏塑料纸的声音。
灶台没关照好,厨房燃起大火,那是抖破布+搓羽毛。
这些都是老一辈手艺人的奇思妙想。
像土特产,源于生活,植入艺术。
当然,你也可以说这些音效早就烂大街(知道这个秘密,谁也能整)。
那Sir再说点更有料的——
《英雄》中,有一场打戏,是梁朝伟李连杰在湖上追逐。
当时张艺谋拍了一个从湖底仰望两人轻功水上漂的镜头。
录音师需要录到在水中听轻功的声音(这怎么玩?!)。
于是,他把话筒放水里时,在上面套了一个东西。
也就是说,所有看过《英雄》的人,在听觉上都曾被它“呵护”过。
这位录音师就是陶经,人称“中国第一录音师”。
到了《归来》,张艺谋要求整部电影不能炫技,要返璞归真。
陶经特意找到70年代老火车,录火车进站的声音。
因为那个年代的火车抗震不佳,停车时会发出,“亢亢亢”的响动。
这种“亢亢亢”在如今已消失。
火车站追逃戏,巩俐一头磕地上。
其实配的是冰箱冷冻后的圆白菜摔在地上的声音。
那一记不脆也不轻的响声,深度渲染了主人公的绝望与无助。
再来一部众所周知的。
《天下无贼》。
葛优转鸡蛋剥壳的特效。
录音师魏俊华用羽毛扇刷出来的声音模拟了这个效果。
魏俊华用土办法拟音
而刘德华被杀前那个刺耳的铁钩声,其实是一个越南的四音节铃铛发出来的声响。
觉得中国录音师“投机倒把”?
好莱坞也这么玩啊。
《侏罗纪公园》里霸王龙的怒吼,综合了大象、老虎等动物的叫声。
早在1933年的《金刚》。那头影史第一巨兽的吼声,就来自狮子与老虎——死活不用猩猩叫。
但你可能不知道,霸王龙撕咬似鸡龙时发出的声音。
其实录的是一只狗啃咬塑料玩具。
不得不说,在“声音制造”方面,我们还是弱。
所以,即使中国有不少优秀的录音混音师,但影坛大碗总是不遗余力地去好莱坞挖角。
姜文就是一个。
拍《一步之遥》,既要有百老汇范儿的歌舞,也要有意大利帮派片的枪战场面。
他请来了昆汀的御用混音师迈克尔·温克勒。
这位美国混音界大拿,仅奥斯卡就入围过11次,其中赢了3次(《黑鹰坠落》、《芝加哥》和《梦女孩》)。
迈克尔·温克勒很懂姜文,知道这厮就是要霸气,于是他对姜文的声线做了加工,提升了低沉有力的部分,
这能让他的台词发音浑厚,像个末路英雄。
让他的声音更洪亮,更有力
说白了,真实中的姜文说话并没有那么雄性。
那小电影就不需要音效了吗——
不然。
《煎饼侠》最后一场打戏,就非常考验技师“听力”。
《煎饼侠》的录音师是董旭(《杀生》、《泰囧》、《分手大师》、《心花路放》)。
在电影最终那场混乱的打斗中,大鹏有不少开枪射击的镜头,这类声效在数据库中应该应有尽有,随手拿。
但董旭为一个弹壳掉在地上的声音反复调整了两个小时——即使画面中就没有弹壳掉地的镜头。
大鹏回忆时这样说:
他就反复听,听一下调一下,我说这有什么差别?
原来(这声音)被配乐掩盖了,为了这声音,他调了两个小时,人都萎缩了。
这就是电影,为什么电影卖钱?每个工种都是精细的,你看电影觉得好舒服,但是并不知道舒服在哪,那个声音听不出来就很成功,如果听得出来是失败!
特殊情况下,声音甚至会成为主角。
《推拿》的录音师富康(娄烨御用)对于这部戏有清楚的认识——人失明之后,对声音更加敏感。
可以说,《推拿》是一部听觉优先于视觉的电影。
还记得黄轩扮演的小马失明复明之间那段幻象吗,周围模糊一片,不清不楚的同时,声音也混沌起来。
据富康介绍,现场录音时,多则12条音轨,少则6条音轨,但保持了近乎100%的同期声。
《推拿》的音效设计师黄铮强调,在“盲听觉”的声音设计上,他做了很多处理技巧——
环绕声、低频烘托、淡化高频、声音模糊化……都是为了做到听觉上的终极体感。
《凤凰电影》主编法兰西胶片曾评价:
《推拿》就是娄烨自己的超级大片,因为它在视听技术上的要求与实现超越了他以往创造的电影现象。
最终,《推拿》在2014年金马横扫七大奖,其中就有最佳音效奖。
富康《推拿》获金马"最佳音效"
音效的工艺真的是复杂极了。
这也是为什么一临近奥斯卡,就有很多网友提出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为什么奥斯卡会设置两个音效奖?
一个叫最佳音响剪辑奖(Best Sound Editing),另一个叫最佳音响效果奖(Best Sound Mixing)。
分不清吧!
其实早年只有一个,1940年代到1960年代初,奥斯卡的音效奖还隶属于特效奖(Best Special Effects)。
随着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史诗特效电影的进步(《宾虚》1958),逐渐预示着音效奖要脱“影”而出。
《宾虚》
1963年,奥斯卡正式设立了沿袭至今的两个音效大奖。
笼统地说,音响剪辑,是指电影拍摄现场的同期录音,和拍摄中并不存在的事物的拟音——
它就像把一辆汽车的上万个零件收集完整并加工完毕,然后堆放在那。
拟音师工作室
而音响效果,是将所有成型的声音效果经过艺术加工与调试,与电影画面做匹配——
就像把零件一个个组装成汽车,该焊哪里焊哪里,这里不能多出半寸铁,那里不能少盏灯,漆要进口的就不能用国产的。
当然,这两个奖项的提名者也可能是同一个人。
比如《阿甘正传》的兰迪·汤姆(这是位美国音效届大拿之一)、《拯救大兵瑞恩》的嘉里·瑞德斯托姆(斯皮尔伯格、詹姆斯·卡梅隆御用)、《老无所依》的斯基普·里夫赛(科恩兄弟御用)。
从左至右分别是兰迪·汤姆,嘉里·瑞德斯托姆,斯基普·里夫赛
如果非要一较高低,可能最佳音响效果奖更有“名誉感”。
因为获奖者是和导演从拍摄到后期均紧密接触的人,有着对整部电影音效最初始的创意空间。
一般而言,剧情片(音乐剧情片除外)主要使用同期录音,音效制作难度相对较低,难获提名。
而商业大片,尤其是高成本的动作片、科幻片、战争片比较容易争夺此奖。
因为它们的声效大多不存在现实之中。
这需要依赖音效师的技艺和想象力。
比如前年第86届奥斯卡上,《地心引力》击败《菲利普斯船长》,《醉乡民谣》,《孤独的幸存者》这三部“写实类”电影,横扫音响效果奖和音响剪辑奖。
《地心引力》
第83届奥斯卡,《盗梦空间》击败《社交网络》,《大地惊雷》,《国王的演讲》这三部“写实类”电影,横扫音响效果奖和音响剪辑奖。
《盗梦空间》
就近十年,还有《雨果》、《金刚》和《谍影重重3》同时主宰这两项大奖。
但话说回来,并不是说,电影里轰轰隆隆就一定能拿到音效奖 。
《变形金刚》就一次没得过。
近年最大的壮举,是去年《爆裂鼓手》逆袭《星际穿越》,摘得最佳音响效果奖。
它也是21世纪以来获得该奖成本最低的电影
看看今年的奥斯卡提名——
《火星救援》、《疯狂的麦克斯4》、《边境杀手》、《星球大战7》、《荒野猎人》。
厮杀将非常惨烈。
由此可见——
音效奖才是奥斯卡奖项中最具专业竞争力的奖项
它对工艺的水准有极其细微的考核标准,尤其电影发展到今天,声效技术已到了创作极限,更考验提名者的素质。
一定要记住,真正牛逼的声效,很难在第一次观影时注意到,因为它太符合画面的情景,从而顺利地融入到你的听觉神经。
我们才会默认这种“舒适”和“正确”。
所以,可能的话,请闭上眼睛,再听一遍电影吧。
你可能“听到”更多意外细节。
感知到电影为何是电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