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别人聊天的时候,很怕听到这样的话——“我就是做事情没耐心,让我一整天对着这一堆数据,我可受不了”,或者是“我可坚持不了像你一样每天早起,我天生意志力就差”。每当我听到有人这样评价自己,都会感到很可惜,因为我知道,这代表他多半的确做不到了。虽然有时会人们说出某句话,并不一定是完全真实的想法,还会掺杂着谦虚或不把话说满的自我保护等等,但说话的人往往并不知道,一个看似漫不经心的自我评价,其实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让我们先来想一想,当一个人在并没有实际压力的情况下——比如,如果不早起就会被暴打一顿,自称缺乏某种品质,因而无法做到某件事情,他的心理是怎样一种状态?我认为首先需要怀疑的一点,是他是否真的想要做这件事。如果只是出于对事情本身的抵触心理,故意拿出自己“天生不擅长”这个理由来搪塞,那么这显然是一个非常不好的表达方式。我们当然可以对不喜欢的事情说No,即便那是一件大多数人都认可的事情,睡懒觉本来也没有什么好羞愧的,如果你会因此感到羞愧,那也不是睡懒觉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你自己心里清楚,醒着那些时间,你也虚度了。用否定自己的能力的方法,去逃避事情本身,既不聪明,也失去了反思的机会。
那么,如果是想要做这件事呢?这种情况下的心理就更微妙了。我曾经碰到有朋友咨询我,怎样把工作之外的生活过得充实,因为他觉得现在每天下班看剧很浪费时间。我向他介绍了自己是如何安排时间的,并建议他去多尝试自己喜欢的事情,找到1-2件最有热情的,在每天的固定时间持续投入进去。他听完之后,告诉我说:“哎呀,我觉得好像还是在家闲着适合我。”我想,我的朋友和我聊完之后,一定不会真的认为自己只适合看剧,很可能第二天下班他就会拿起一本书开始看,或者去健身房跑个半小时,因为他其实内心其实是想要改变的。那么,既然如此,为何要说出丧气的话呢?
很多时候,我们太习惯于暗暗下定决心,当一件事情看上去有难度,我们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做到时,为了避免说到做不到的风险,于是就选择了“假装一定会失败”。但这种假装最大的风险在于,它在让你获得了表面上的安全感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你真正失败的概率,而失败本身又会增强你对一开始的那种假装的认可。于是常常有人会在默默早起了三天,第四天就任务失败的时候,躺在床上想:还好我没发朋友圈广而告之这个早起计划。但实际上,如果你真的发了朋友圈告诉了大家这个计划,不仅如此,还组织了一个早起的打卡群,制定了详细的群规,作为这个群的群主,你甚至还要负责对所有成员的任务达成情况进行考核,负责实施奖惩,计划失败的可能性会不会大大降低呢?
对于失败的理解,我们大多数人都存在着认知偏差。易仁永澄老师在他的习惯养成课程里,讲到一个观点我觉得很受益,他说:中断不等于失败,放弃才是真正的失败。因此,不妨把带来过大压力的“失败”二字替换为“暂时未达标”,这样我们总可以从未达标中找到原因,再去调整和改进,如此便能够进入一个正向的轨道。同时,也把习惯于挂在嘴边的“我不行”,替换为“虽然我不确定这一次一定能做到,但我要试一试”。人生中每一件带来成长的事情,都不会是轻而易举完成的,如果一定要面临困难和失败,正向的语言所带来的力量,是我们可以送给自己的一份礼物。
下一次在丧气的话脱口而出之前,不妨先停下三秒钟,想一想:如果不逃避,我还可以怎么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