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重述原文
日常阅读中,我经常为所读的精彩内容拍案叫绝,但待到需要运用书本知识时却无从下手。
这不禁让我冒出“读书无用”的念头。可明明有那么多人因读书而成就自己,与以往不同,我开始逆向思考:或许不是读书没用,而是我读书的方式不对。
大多数人经常读完一本书就扔到一边,没有记下只言片语。
如果我们把打动自己的内容,或者因阅读而产生的想法写下来,这不仅能强化阅读体验,还能对所读内容有深刻的印象。即便写得跟流水账似的,这个账本也为自己的阅读留下证据,日后需要,也有个搜寻的载体。
况且亲笔写下书摘和感悟,绝不是记流水账那么简单。日复一日记下去,我们就像建造罗马城一样,为自己建造了一个知识库。
人的思考、感悟、灵感很多时候都是灵光一现,如果不记录下来,它们就像写在水里的文字,一下就流走了。只有把它们写在纸上,经过运用和加工,才能变成自己的软实力。做文字工作的时候,自己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
那么,我们要如何做读书笔记呢?
第一、将做笔记变成阅读的一部分。
只要涉及阅读,就要记笔记,每次阅读都记笔记,久而久之,阅读时不记笔记会觉得缺点什么,正如吃惯了盐,某次炒菜不放盐,你马上会觉得食欲不振。
第二、强化笔记的正向反馈作用
假如我们经常在需要引用材料时,打开笔记就能立马找到;在创作时,笔记本里的某个感悟正好为本次创作提供破题关键;时常感觉一本笔记居然让我内心充实,才思泉涌。笔记就会带给我们极大的反馈,激励我们不断写下去。
轻松写写笔记就能给人生带来改变,谁会觉得它不值得做呢?况且无数人证明过这个方式的可行性。
是的,记笔记好处多多,但因为时间精力有限,有时也会坚持不了。这就需要制定适合自己的书写方式,比如选择自己喜欢的风格的本子和笔来做笔记,依照自己能够持之以恒的归类习惯写,要让自己快乐地书写,而不是被动完成任务,甚至产生厌倦和焦虑。
A1—联系经验
高中时,我们语文老师特别要求每人必备一个笔记本,谁要把笔记写在书上,必定被她黑脸批评,“你以为你是钱钟书啊?”,不写笔记的,要被问各种问题,答不上来就佐证了她的要求非常合理。
当时很多同学都觉这老师刻板、小题大做,记不记笔记有那么重要吗?
直到考试前夕,许多人发现之前学的跟没学一样。看到考卷,脑子各种凌乱,哪有学过这个啊。
考试成绩一塌糊涂在所难免。
考完后,老师会让考第一的同学分享经验。
她一开口就说上课认真听讲,大家马上嘘声一片,除了打瞌睡、开小差的,谁没认真听讲。
但当她说到如何认真做笔记,如何整理笔记,复习时如何利用笔记时,大家鸦雀无声了。
班里能做到这样记笔记的人少之又少。
我当时最强烈的感觉是自己上课遵守纪律、认真听讲,但好几题课后作业仍旧不会做,回想老师讲过什么,一脸茫然。
原来是自己脑子不够用,又不好好做笔记造成的。
A2—规划运用
其实很多大师都有做笔记的习惯,比如我们老师提到的钱钟书先生。钱老学贯中西、强闻博记也得益于做笔记的习惯。
杨绛先生曾说过:“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笔记上不断地添补……”
听完学霸的分享后,我百感交集,暗下决心一定要认真做笔记,并耐下心来整理笔记,强化上课时没消化的知识点,真正学懂、会用。
高中毕业后,我深感做笔记的重要性,做笔记不再仅限于读书考试,开始把做笔记运用到其他方面,并且我找到了适宜自己的做笔记方式:
第一、随身携带笔和笔记本。我把读到的自认重要的内容和感悟、与他人的精彩对话、街上的广告语、电影台词、突发奇想等都随手记下来。
第二、借助电子产品做笔记。大学以后,我开始把所读电子书复制到文档里保存,不能复制的就截图做成图志。用上智能手机后,我经常用备忘录文字性的资料,用语音记录音频资料,再后来借助笔记类APP和网盘存储资料。
第三、电子化阅读,边读边做笔记。用kindle和微信读书APP时,我直接在书上标注笔记,也把读后感、书评等直接写上,以后可以很快就找到曾经的阅读踪迹。
以上做法,确实让我体会到做笔记的魅力,它就像为我发育出第二个大脑,不断为自己提供有效的处事方法和创作源泉。并非读书无用,只是我们用错了读书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