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点了下好朋友FF的头像,发现只显示三天的朋友圈。我随口问了句,你朋友圈开启了三天可见。她说,是啊。刚加了一些合作的客户,不太想让人翻朋友圈,因为大部分都是生活的内容,无关工作,想着不认识就索性把之前发的内容隐藏起来。等过一两天,我再开放出来。
想来也是,好像我们加了好友之后,第一个反应就是先去翻一下对方的朋友圈,对第一印象有个了解。从对方发的内容也可以看出以一个人的性格,猜的八九不离十。
如果对方的朋友圈全都是生活的点滴,旅游、美食、摄影、那么这一看就是一个对生活有品质要求且喜欢美好事物的人。如果对方的朋友圈,全是晒娃的,那一定就是一个孩子至上的宝妈,如果对方的朋友圈除了转发一些工作相关的就无其他,那么朋友圈的存在多半是为了给领导看。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开启了“朋友圈三天可见”?
1、分享让我变得不自在
记得刚开始有朋友圈的时候,我们好像什么都想拿分享出来。吃了顿颜值高的大餐,拍了张满意的照片,去国外深潜或是跳伞,看了一场心动已久的演唱会……我们迫不及待想让人知道,因为那份喜悦挡也挡不住。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分享变成了一种小心翼翼的事情,有个朋友Y每次发朋友圈之前都问我,你说我写这个文字配这张图怎么样?她很担心别人说她瞎显摆或者是臭嘚瑟,但只有我知道她内心的喜悦真真实实的写在脸上,那种由内而外的喜乐就是想告诉那些关心她的人,生活就该如此美好。
然而每次想分享的时候只要一想起亦舒说过“真正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玄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裳,买过什么珠宝,因她没有自卑感。”于是就在发出去十秒后设置成了“仅自己可见”。
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朋友问Y,怎么你的朋友圈删了那么多东西。她不知道该怎么解释,有时候内心戏的复杂只有当事人才最清楚,索性就设置了“三天可见”,这样只要三天不发新的状态,那么朋友圈就是干净的样子。
分享让人变得越来越不自在,我们开始花时间去斟酌我需要写点什么,才会让你觉得我不是为了炫耀,而是真诚。
2、躲起来图个清静
朋友Z在做一些女性产品的微商,给她的异性朋友Y发来了一个链接帮忙投票,男生多半都是有情有义,想着能帮则帮,不过是动动手指的事儿。但是没想到的是投完之后让他发朋友圈帮忙拉票。对于一个朋友圈里全是工作的大老爷们来说,这就显得有些尴尬了。
本来想着说不然设置个分组可见,只给她一个人看到就好了。谁知共同的朋友太多,竟有人说漏嘴说根本就没看到Y有发这条帮忙Z拉票的内容。
想着Z大概也是识趣的人,至少知道这个宣传是无效的,下次不找便是。谁知Z觉得面子上挂不住,发了微信来质问Y说你是不是没帮我发朋友圈,但我明明看到你给我截图是发了内容。你是对我分组了还是屏蔽了。
越解释越乱,那事之后Y想彻底关闭朋友圈,但是已经没有这个入口,就开启了“三天可见,只为图个清静”。
3、分组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分组这个功能,我们常常会用来屏蔽掉一些让我们觉得不舒服的名单。可能是你的上级,你的父母,甚至有可能是你很亲密的朋友。但是对于新添加的人,无论你把对方放在哪个分组里,对曾经发过的状态依然可以看得彻底。
M说我们总是有新的朋友进来,那么即便添加的时候你给了TA一个分组,但是也避免不了之前发的内容依然被对方看个精光。总有一种在陌生人面前,被从头到尾打量一遍的感觉。
如果是喜欢的人那还觉得是好事,至少可以建立好感。如果本身就不是很感兴趣的人,更不希望曾经发过的朋友圈成了对方拉谈资的一个渠道,那开放的意义就显得多余。
4、无心社交,闭关学习。
X先生说之所以开启了三天可见,就是很明显的告诉对方,我不再依赖朋友圈这个社交渠道。我想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投资自己,已经开启了忙碌的充电模式,如果没有要事的话就不在朋友圈里闲逛,他说这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也是对时间的珍惜。
当你看到对方的“三天可见”第一反应是什么?
我记得我第一次看到好朋友的朋友圈设置为“三天可见”,有一点失落。那种感觉就好像你参与了她的过去,但是她的未来从此就与你无关了。
我们越是在乎的人,越是想从对方的只言片语中去了解到什么,好让关心变得实在。但是后来也明白,真正亲密的关系,不会因为一个社交软件的功能而影响彼此的关系。即便我关闭了朋友圈提醒,我依然可以私信对方的头像,私聊的质量远远高于朋友圈里的点赞和评论。
到目前为止,我的朋友圈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启了“三天可见”,庆幸的是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变得越来越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