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笔记和些微思考,个人梳理用,慎入。
我们稍不留神,就会在惯性中生活、在教导下学习、在陈规中思考、在劝解中决定...最后,在无助的结果中自责。
——豆瓣网友“伊卡洛斯”
本文要点:
-- 现状:根据“满意原则”做决定
-- 更好的选择方法:“最优选择”
-- 当选择太少时,找隐含假设
-- 当选择太多时,精细化思考
-- 选错了怎么办?不要高估了单次选择的重要性
1. 现状:根据“满意原则”做决定
“满意原则”,即:从身边最熟悉的待选项开始,逐一考察,找到一个符合内心标准的选项,就采纳,放弃其他可能的选项。
因此,最后选定的选项好坏(1)与标准有关(自我可修正),(2)与好选项是否临近的偶然性有关(取决于命运,无法修正)。
成熟的人:标准来自内心。
普通的大多数:受环境左右。当陷入较差的环境(如考入较差的大学),为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下意识降低自身标准以适应环境。
案例: 在陌生的地方找餐厅:
低标准:填饱肚子即可。
行为:在酒店就近找一间。
---------------------------
中标准:找一家干净卫生的餐厅
行为:在酒店就近,多看几间餐厅,找一间。
---------------------------
高标准:找一家干净卫生、口味好的餐厅
行为:上大众点评,在多家餐厅中选择口碑最好的一家。
方法:
(1)提高内心的标准。
(2)觉察到环境对自己的影响,认识到周围环境的缺陷,突破环境的限制。
2. 更好的选择方法:“最优选择”
选择的本质:审视本末轻重。
如何知晓“何为本末轻重”?应想清楚“自己究竟要的是什么”。
成功的人,胜在有更高的格局,即自己想要的目标比普通人更高。
所谓格局:即树立什么最高目标、设定什么价值尺度。
四层次格局:
(1)看不见:无目标、追随当下潮流,无稳定的信念,容易被他人诱导和说服。
(2)看自己:寻找自身利益最大化,相信丛林法则。
(3)看天地:追求和捍卫真理,对某个和多个领域有深入系统地钻研。
(4)看众生:以改良社会、增进人类福祉为最高目标,对他人有同理心,对社会有深刻认识,努力减少世界的不公。
如人群中随机抽取1111人,1000人看不见,100人看自己,10人看天地,1人看众生。
看不见的人,只看到幻象和噪音;看自己,看到自己的能力和欲望;看天地,看到世界的真和美;看众生,看到自我与世界、与人类之间的纽带。
方法:
(1)在现有基础上,稍微提高一步,看到一点更大的天地。但不用强求短期内实现。
(2)思考什么是人生的最高目标,让你可以长期地、持续地获得动力。目标更高,选择更多更好。
3. 当选择太少:找到隐含假设,发现更多可能性
隐含假设:存在,但意识不到,却时时刻刻影响着决定
当遇到困局,有两大原因,(1)客观现实的局限(外在);(2)隐含假设,限制了思考的角度和范围(内在),让我们在可见的两三个选择中去做决定,而意识不到有更多可能的选择存在。
可见选项:显而易见的选项
可能选项:未被发现的潜在可能性
案例:
我不满意现在的工作,坐班时间长,没有自由,一直嚷着要退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现在的工作薪水很高,担心没有了这份薪水,生活质量会下降。因此一直处于纠结又痛苦的状况。
---------------------------
- 当前处境:做了一份没有自由、坐班时间长的工作
- 理想目标:想有自由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 内心状况:纠结又痛苦
- 可见选择:继续工作 vs 辞工做喜欢做的事情
---------------------------
* 隐含假设1:目前的工作会一成不变。
解决方案:寻求换部门、换岗位的机会,找到办公时间灵活、有挑战性、有兴趣的工作。
* 隐含假设2:必须要辞掉目前的工作,才能做喜欢做的事。
解决方案:找到不需要辞职,利用空闲时间可以做的喜欢的事。比如:写作。
* 隐含假设3:做喜欢做的事,就赚不到如今的薪水。
解决方案:不断增加非工资收入,或者找到能赚到钱,自己又喜欢做的事。
* 隐含假设4:赚不到如今的薪水,生活质量会下降。
解决方案:计算每月的支出与收入,看少了如今的收入,生活质量是否会受到影响,支出方面可以做出哪一些调整。
方法:
(1)找出隐含假设;(2)识别其中的不合理性;(3)针对性找出其中的可能选项。
普遍存在的四种隐含假设:
(1)赛道假设: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比赛。不停地在与周围人比。比赛的项目设定好了(如财富、儿女的教育成就、职位的高低、房子的大小等)。仅有少数人获胜。
影响:对竞争的焦虑、对失败的恐惧,从而害怕失败,不敢尝试,在被外界固化的轨道上不停地奔跑。
思考:应该是与过去的自己比较,而不是与他人比较。成功有更多元化的定义,应更注重内心的收获,对世界丰富性的体验,和人生智慧的成长,不要被物欲所左右,不要与大众挤同一个赛道。
(2)低关联假设:人生的种种经历相互独立,并不存在关联。如:虽然读书时候作文不错,长大后在工作中用不上,也就没有了意义。
影响:很多经历也许一开始看不到作用,若干年后,也许会突然在某个场合帮到你。
思考:过去有哪一些人、经历了哪一些事情,或许未来有用?珍惜和郑重对待每日的生活,期待未来的再次相遇。
(3)僵固型心智:用固定的眼光看自己,认为自己天赋不够,出身不好,资源不足。
影响:在挫折时自怨自艾,失去了继续努力的勇气。限制了自己的思考,看不到更多可能的选项。
提示:建立“成长型心智”,认识到智力和才能可以通过努力不断增长,不惧怕短期失败。
(4)零和博弈:和他人是竞争关系,非输即赢。
影响:从他人处争夺利益,很少构想双赢的方案。
提示:在“你的方法”和“我的方法”之外,努力寻找“我们的方法”。
方法:
(1)目标悬置:当其中一个目标发展受阻时,暂时放一放,做完全不同的事。等时机成熟时,再继续。好处:可以有效地处置多目标之间的关系,也不会压迫得自己过于焦虑。
* 在写作卡文时,先放一放,写别的文章,隔一阵子再写前一篇问,突然就会福至心灵,一路顺畅得写完了。——屡试不爽
* 国外毕业生的Gap Year,毕业后,先出去世界各地旅游一年,开开眼界,体验一下人生,再回去找工作。
* 工作很多年后,回学校全职读两年MBA,再回职场工作。
(2)能力嫁接:尽管某个能力有直接相关的任务类型,但能力也可以迁移,可以用在某个你尚未发现的领域。试着找其他能使用你既有能力的可能性。
直接任务:画画与画家,芭蕾与舞蹈家
潜在任务:如画画和画廊或拍卖行管理人、广告策划等,芭蕾与形体培训
(3)特性改造:人们惯用二分法来看待问题,在非此即彼的两个极端选择之间,可以有更多的中间选择。
案例:工作与爱好。工作是“我要做、我必须做”,爱好是“我想做,我喜欢做”。
通过特性改造,增加自己在工作中的掌控权和自由度,工作也可变得活泼、主动和乐在其中。
比如,我可以在目前长时间的坐班工作中,做取舍,只做重要的事情,剔除不重要的事儿,分配时间多阅读,多思考,多与同事们交流。在工作中做出创新和优化,增加弹性。
而爱好,也可以从“消费型兴趣”升级为“生产型兴趣”,变成你新的事业基础。比如,喜欢拍照,可以把好的照片整理出来放在照片共享平台上卖。喜欢画画和手工,可以帮朋友的小店做设计品寄卖。
让工作和爱好,互相影响,使工作更像爱好,爱好更像事业。
4. 当选择太多:精细化思考。
利用适当的工具,对不同选项,逐一分析、对比。
维度分析法:
(1)重新定义问题(超级有用),把问题拔高,从源头开始梳理。我们的思路往往会局限在选择项里,而忘了最初的目的。把问题“这四个工作到底选哪一个”,还原成“我为什么要工作,想通过工作得到什么”的根源性问题,就能帮助你更好得做出选择。
(2)因素穷举:根据重新定义后的问题,找出所有可能的特性。如影响我“想通过工作得到什么”的特性可能有:收入、职业声望、晋升空间、允许个人的创造性、考核制度、工作量、弹性工作时间、离家的远近、工作环境、是否需要出差、是否需要应酬等等。
(3)给每个因素加上权重,即这个因素对你的重要性,从-5分到5分。
如我更重视允许个人的创造性、弹性工作时间、晋升空间。我可以打5、4、3。
如我讨厌出差和应酬,可以打-3、-5。
而完全不重要的因素,可以打0分,并剔除作为考虑项。
(4)对应不同的因素,给几个选择项进行打分,然后将因素分和权重分逐一相乘,最后计算总分。
拇指原则:
三种类型不适用维度分析法,应采用聆听内心声音、靠直觉选择的“拇指原则”。这三种类型是:
(1)情感、喜好等主观意味强的问题
(2)复杂度过高的问题
(3)牵扯面过广的问题
5. 选错了怎么办?
人生是漫长的,是不断选择再选择的过程。别高估单次选择的重要性。选择可以被修正、被重塑。
不要仅基于“身份”及社会对于这个身份的潜规则来做决策:如博士毕业,是否一定去大学当本专业的老师,区别仅仅是去好一些还是差一些的大学?薪水福利高一点还是低一点?
提示:不要只考虑注定要做的事。
当想到“我们应该做什么”,想一想“我们想做什么”。
当想到“我们只能做什么”,想一想“我们擅长做什么”。
当想到“我现在是谁”,想一想“我还能是谁”。
重新选择,不是推倒重来
想一想前文的“低关联假设”和“能力嫁接”,你不知道过去做的事,未来有没有用。我们的现在是建立在过去的基础上的。
因此,即便重新选择,也仅仅是对过去枝叶的修建和嫁接。过去、现在和未来是相关关联的。
外职业生涯:在工作上的职位、社会角色。受外部机遇、生存境遇、其他环境因素影响,容易患得患失,怕做出错误选择。
内职业生涯:兴趣、禀赋、动机和能力。连续发展,绵延人的一生。
不管你现在做了外职业生涯的哪个选择,你的内职业生涯是保持不变的。而最终带着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不是某一个选择,而是那些不变的东西。
人生是持续反复的选择,不断延续、不断变化。接受自己的过去,郑重对待自己的现在,就会有更好的未来。
本书相关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