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MVP|日X:78

作者: 德川亮 | 来源:发表于2017-07-10 23:13 被阅读82次

    这段时间在做一个需求方案,今天算是方案思路定了。回头一看,这方案最初想用假数据+真页面去设计,但讨论到最后,就变成了一张张静态图……本来我还想争取一下,但同事一句说服了我:这东西做上去,还真不知道有多人用,如果用最初的方案,开发得麻烦死,而且肯定会有隐藏的坑……

    以前PM是提需求方,自己是接需求方,而且大家不属于一个部门,因此接需求方的一种心态倾向是:“只要是我拿出来的东西,就必须是最好的,至少也是80分的水平”,因为,输出的东西差了,会影响部门的面子和影响力,领导最后回头看你工作输出的时候,也不会把那些妥协的理由,听得进去,也可能会反问,你为什么不去反向推动?……所以,经常会看到的是需求方,大多是PM,和接需求方,比如设计师,RD,测试等互相处于一种敌对的状态。另外,如果,你真的要保证输出质量,又要保证满足需求方的时间预期,那就只有一个字——加班。

    而现在,我就是需求方,我的心态确实在发生变化。我关注的点,

    不是一个拿的出手,看上去不错,优雅的,很好的,最好的方案。

    而是根据不同的时间段,提出正确的方案,并且把这件事情推动下去。

    回想一下,我当前这个需求,算是一个“0到1”。之前的产品上,并没有做个类似的功能,以前替代这个功能的是运营人员。因此可判断,这个需求功能是属于KANO模型中的预期功能,面对预期功能的策略是挑性价比高的功能来做。另外,这个功能上线之后,还存在成为一个无影响功能的风险,因此更加需要低成本的验证其有效性。

    另外,我们内部讨论这个功能的过程,真的是MVP的那个段子说的一样

    不是追求一分不能增,而是追求一分不能减少。

    总结,判断一个功能和产品需要朝着多少分优化,不要用接需求方的思维,朝着最好的方向前进,而是要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这个功能是01,12,2~3……?
    这个功能属于KNANO模型那一类?

    如果这个功能属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且预估属于KANO模型中,预期功能或亮点功能,方案设计时,就应该考虑性价比,小步快跑,速度验证,力求一分不能减少!

    最后引用前公司大佬的一句话,表达一下另一个延伸感受:

    不是用户体验好,用的人才多,而是用的人多,用户体验才好。

    这背后逻辑是,当一个产品用的人多了,资源才会向它倾斜,它的体验也会越来越来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再谈MVP|日X:7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sou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