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好处很多,但如何写确实是个大的问题。既然是写,首先就要用语言文字表述,就要涉及语法、语言修辞、逻辑运用等,这就要求我们多掌握些语文知识。另外,常听有人说,我不是不想写,就是不知道写什么,没的可写。这样的说法很有代表性。
素材哪里来?素材来自于日常的工作,来自于遇到的问题,来自于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但是如何才能把握住素材并使之文字化、怎样做才能更加有效呢?这里说说几个“随”字在写作中的应用,即随时、随意、随手和随心,这是因为我们日常有较多的工作任务需要去完成,不可能有太多的整块儿时间用于写论文,“专”字不适合我们,因此只能体现在“随”字上了。
随时
没有时间和行文规范的限制,有感而发时就随时记录下来,就像林语堂鼓励女儿的那样:“平时想到什么,看到什么,就写什么,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来”,不一定很系统,留在纸面上就行,待以后再有目的地进行归纳、整理。有想法就记,有词语就用,不要怕琐碎,总之它们都是我们写作的“原料”,都会派上用场的。
随意
不需考虑什么论点、论据、论证,把想说的话写清楚就行。如果还没想好它说明了什么,但却让你有所触动,不吐不快,不需要找出什么理论做依据;只管先记下来就可以了。
随手
往往突发的好想法和灵感稍纵即逝,这就需要及时地捕捉并记录下来,若事后再去追忆,很有可能就是徒劳的了,不得不引为憾事。身上随时要带有笔和纸(现在直接用手机记下就更方便了),有灵感时随手记录下来,就可以避免出现这种遗憾。日积月累,自然会有惊奇的效果。
随心:一是随心所欲、率性而为,不必拘泥于格式;二是笔要随脑,笔要随思,不因感悟少或小而弃之,也不因嫌记之麻烦而废之。要坚持有感即录,有感必录。
相信这四个“随”字对有写作需求和写作爱好者还是很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还有几点经验之谈算作对写作的具体应用吧:
1. 写作与做人一样,切记不要做“孤家寡人”。不要闭门写作,要多看别人的大作,向人家学习,善于从中得到启迪,有所借鉴,以获得灵感,毛主席就说过:“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他的本领就大了”。
2. 注意虚心向有丰富写作经验的人求教,请他们指点迷津,这样就会使自己的写作少走弯路、缩短摸索期,进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要使用具有自己风格的朴素语言行文,让别人感到具有可读性,切忌使用官话、套话,也不要对他人的东西照抄不误,借鉴一定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
4. 写作必须是自己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切忌拿别人成果的二次加工或者是大组合,用林语堂的话说就是“要紧的是个‘真’字”。
5. 要明确撰文的目的,想要说明什么问题,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切忌流水账、就事论事,要做深度思考,突出主题。不但要提出问题,还要做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的分析、论证,更要给出自己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因为提出问题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论文之根本。
6. 积累素材很重要。不但把平时学习所得或对自己有用的材料及时收集起来,更要随时把对自己有所启迪的内容或者是较典型的差错记下来,正可谓“正反”两方面的素材都有用。只有先“漫无边际”,之后才有可能做到“有的放矢”。
7. 与学习要讲求效率、效果一样,写作也要利用好自己的生物钟,随时抓住自己的兴奋点,不要错过思维的活跃阶段。实际上,我们并不是任何时候坐下来拿起笔都会“文思泉涌、出‘笔’成章”了,这种情形不太可能出现,钱锺书先生就曾写道:“我们常把自己的写作冲动误认为自己的写作才能,自以为要写就意味着会写。”。
8. 对自己的文章要不断修改、完善,才能成为“成品”,才有可能成为精品。
9. 写作 没必要自卑,要自信,把自己较满意的论文投出去争取发表,因为发表也是一种成功的标志,可以使自己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做了就会自生动力,促使自己对文章精益求精,这绝对是个写作水平再提高的有效途径,应该主动尝试;刚开始时可以“只管耕耘,不问收获”,通过不断总结经验,一定会有所成功的。
总之,写作是个逐步熟练的过程,需要常思常写常练并养成习惯。相信掌握了四个“随”字,就不愁没有素材,也就不会有“不知写什么”的感叹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