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的六大支柱需要实践
也许我们需要克服惰性,面对恐惧,正视痛苦。
孤独地,坚持自己的判断, 即使对立面是自己,爱的人。
不论环境是多么的有助于我们的发展理智,自我负责和正直等素质,从来不会自发繁衍,它们总是代表着某种成就 。
我们有思考或不思考的自由,我们有拓展或退缩的自由,六大支柱包含着选择 。
有意识地活着需要努力生发,维护“认识”,即是工作 ,在塑造自尊感的过程中,我们或许要抗拒的第一个敌人就是懒惰 。
每当我们决定提高自己意识层次时,我们便在克服惰性 。
我们自我设防,避免宇宙万物纷乱无章的发展趋势,
在努力思索中,我们在心灵深处营造了有序明晰的一片净土 。
然而是否还有人没意识到,有时我们遭遇失败,就是因为我们不愿意努力做出适当的反应 ,有时疲乏使懒惰不很起眼 。
另一条驱逐的拦路虎是“避免不适感的冲动”。
有意识地活着,也许要求我们面对自身的畏惧,接触尚未消除的痛苦,
自我接受也许要求我们勇于面对,搅乱我们宁静之心的思想,情感和行动。
也许它会动摇,我们营造的使自己为大众接受的自我认识。
自我负责,迫使我们正视自己最终的孤独状态 。
它要求我们放弃他人救助的幻想 。
自我维护包含着求真的勇气,而不依赖他人的反应。
这就意味着,做真正的自己就需要有冒险精神 。
有目的地生活将我们从被动的生活状态中拔出, 步入世人注目的挑战性生活,它要求我们成为自我推动者,真诚地活着。
它要求我们自己明确生活的价值,并矢志不渝 。
至于这是否一定愉快,是否有他人共享我们的信念则不是最重要的 。
有时候我们就是要做艰难的选择。
从长远角度看不难看出,自尊感强的人比自尊感弱的人要幸福的多。
自尊感是个人幸福与否的最佳指南,但落实到眼前自尊感的培养,需要人们乐意忍受我们精神成长过程中必然包含着的痛苦与不适 。
如果说我们最大的一个愿望是躲避不适感,如果我们把它看的比自我认识更加重要,
那么在重压之下,我们便会在最需要的时候放弃这六大支柱 。
就事情的本身而言而言,躲避不适感并没有什么过错,
但当我们因屈服于此,便无视重要的现实,便放弃采取必要的行动的话,那么我们将以悲剧而告终 。
下面就是事情发展的基本模式:
首先,我们因害怕痛苦而躲避现实。
接着对现实的逃避,给我们带来更大的麻烦,因为它们引发痛苦,我们同样不愿正视它。
然后新一轮的躲避带来更多的麻烦 ,而这些麻烦我们不愿细查。
事情便循环发展,一次次的躲避,随之而来的 一层层不愿意承认的痛苦。这就是绝大多数成年人生活的现状 。
把这种模式颠倒过来情况这会是:
首先我们认识到自尊感和幸福比眼前的不舒适和痛苦更加重要。
我们开始拥有更强的自我意识,自我接受,责任感等。
我们注意到,当我们这样实践时,我们更爱自己了,这激发我们继续向前。
我们更真诚的对待自己和他人自尊感开始增强了,我们接收更强的挑战 ,我们感到更加坚强有力。
面对不适感和危险的情境时,我们心中更加有底。
我们感到自己更加富有了,我们能更好的自我维护,我们感觉更加强壮,我们在锻造精神上的钢筋铁骨。
由于我们感觉更加强壮有力,我们可以更加现实的审视所遇的困难 。
也许我们永远不能彻底摆脱恐惧,痛苦,但我们可以极大地减轻它们 。
我们不再生活在它们的阴影笼罩下,我们的真诚感中少了一份不安,多了一份自然 。
如果一切均为坦途,如果没有一丝一毫的险阻,如果根本不需要坚韧与勇气,那么每个人都会拥有极强自尊感 。
但不经努力奋斗,不蒙受痛苦的生活,只是孩子的一个梦想而已 。
奋斗与痛苦不是我们刻意追求的目标,它们完全可以被舍弃 。
优秀的心理医生会努力控制成长过程, 免除一切不必之灾。
尽可能的轻松地进行自我检验,自我面对,塑造自尊感。
要完成这项任务,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帮助人们认识到我们所做的一切艰难但必要的事,并不一定非得是“大事”。
我们没有必要将恐惧,不适视为灭顶之灾。我们可以将之视为生活的一部分 。
建立面对它们,处理好它们,沿着事态发展最好的方向前进。
但无论如何,意志不可缺少,坚韧不可缺少,勇气不可缺少 。
这一切力量的源泉来自我们对自己生命的热爱。
这种爱便是美德的升华 他是我们最远大,最崇高理想的出发点,它是推动六大支柱发展的原动力, 它就是自尊的第七大支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