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没没想到,在北京旅行的第一站竟然是给了地坛。原本想先去故宫,却因时间、天气等原因推迟,地图显示距离我当下位置最近的是地坛。对于现代不少人而言,地坛的文化意义似乎要多于历史痕迹。毕竟,史铁生那篇《我与地坛》早已深入人心。
8号线转2号线,到雍和宫下,走到前便是地坛。地坛和雍和宫遥相呼应,距离上十分近。因先前并不了解雍和宫,所以先直奔地坛。售票处也是古色古香,票价也十分便宜。
售票处 门票2元在检票处,我将一个路上疑惑不已的问题抛给检票员:‘“地坛和地坛公园有什么区别么?”或许从来没人这么问她,她愣了片刻,有些结巴和不耐烦:“没···没什么区别吧,都···一样的啊。”想问这个,只是因为手机地图显示有区别,倒不是故意来找茬。
地坛入口处门可罗雀,尽管处于二环,人流量大,但或许这只是公园的缘故,所以游览的人并不多。
西门方方正正的大门,已经看不出太多的历史色彩。一进门便是一堵宫墙,墙后又是明黄的屋顶,一眼看去仿佛进入的剧中的古代皇宫。至此,方感到这片土地与过往岁月的连接。
初入西门进门右转,一条林荫道。树木丛生,青草茵茵,三三两两的人随意散坐在路边的长椅,慵懒又宁静的感觉。是的,空旷、安静是天坛给我的第一印象。
休憩毫无方向的右转再左转,便是长长的宫墙,或席地而坐,或倚靠门边,一点也没有中国景点的匆忙和喧闹感。尽管维修保存较好,但人工的干预还是留下太多印记。
皇祇室皇祇室需要另收费5元,比公园门票贵一倍还多,不知道是因为今天是工作日还是游人觉得不值,所以院内空落落的,显得格外寂寞。与其相对的方泽坛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一个导演带着小蜜蜂正和一群游客们讲解着什么。方泽坛的建筑看似并不壮观,也不复杂,可奇怪的却是因全坛方形,平面向心式的重复构图,使得位于中心的那座体量不高不低的方形祭台显得异常肃穆和庄重。
方泽坛 方泽坛黄瓦、红墙、灰白砖,简简单单的三种颜色竟然以如此巧妙的方式构建出一种气势、一种庄严,不用导游细说,只消站在门前,臣服之感便油然而生。
或许的因为一个人,也或许的因为是阴天,站在这坛中,环顾四周,空空荡荡,没有一丝生气,只有空中低璇着几只蜻蜓。百年前,这里是何种祭祀祈福的场景?又会有何人在这里虔诚祭拜,何人观礼、何人奉献,又会有何人站在我今天的位置,和我有着同种悲凉的感觉?清朝的皇帝一定不会想到,当年自己祭拜的圣地,威严不可侵犯,斗转星移,早已成为了普通人皆可随意进出的公园了。至于方泽坛,还会记得那数百年前的威仪和荣耀么?
走出这片天地,右转再直行,目光所及皆树木葱郁,清凉安逸。突然红墙白字的宣传语闯入眼帘,瞬间就像被人从清朝拽回了八十年代。
撸起袖子加油干朝前走,树木掩映宫墙,才发现红配绿其实并没有想象的俗气,相反却有种挥抹不去的心事重重。如果不是那堵门的突兀,画面想来更是完美。古今交融,有时美感总会被破坏的难以言说。
绿柳红墙下,静待故人来地坛公园的深处竟然有荷花。远看总以为是假的,毕竟无湖无泊,走进前才发现是养在水缸里。这场景倒让我想起《甄嬛传》中一个片段:甄嬛回宫第一天,皇上便在她的寝宫摆放数缸甄嬛最爱的荷花。但终究时过境迁,感情不再,她看着莲花却不再欢喜。说到底,失去整片湖泊的荷花尽管娇美,却也孤单。谁让身边的鸽子都是成双结对的挤做一群。
孤芳不自赏说到鸽子,我发现地坛里这群精灵是极其不怕人,即便的跟它步伐一起,它都不慌不忙,想必是见到的人都是善良的。
天使邂逅精灵再往前已经后门了,路过中药养生园,就像回到家乡,看到似曾相识的徽州建筑,孩子们嬉闹着,老人们摇着蒲扇谈笑着,旧时的王庭后院,或许此时才更有生气吧!
走走停停,其实内心总想着寻觅史铁生的脚印。然而,史铁生的地坛想来一定不是现在的地坛。他的地坛是个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如今的地坛井然有序,每一颗草都有标准的模样,只是倘若他还在是否还会感叹“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写道:“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可是,每一棵树下都被水泥、栅栏包围,曾经的车轮印是不是早已消失?但,那一颗颗树一定还记得有过这样的一个人,曾经在此辗转、徘徊、对话命运,思考人生。只是,它们是否也会记得,一个阴天的午后,有人也曾在这里寻找前人的车印,捕捉百年前的余晖。
人来人去,可曾留意?到了该告别的时候了,抬头看着天空,意外发现别有风景。雕梁画栋的含义,今天才算小有感触。古时候的人们该有怎样的巧思和心愿,才能将屋顶也雕刻的如此精致。相比较他们,我们又会留下怎样的故事给后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