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故事才是好故事?一个好的故事,就是能让我们忘记这是一个故事,当我们被故事深深吸引时,根本感觉不到它只是一个故事。
我们会觉得它就是真实的,我们与主人公正经历着相同的命运,就像这些事情发生在我们生活中一样。
当我们沉浸在故事中时,我们最不能做也最不想做的事情,就是去弄清楚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去创作,让我们有了一种极其明确,甚至不会怀疑的真实感,让我们欲罢不能,只想享受这个故事,只想活在这个故事里。
一、故事的魅力
写作有许多要素,包括人物、环境、场景、声音、结构、戏剧冲突、情节等,所有的要素都是为故事服务的。那些优美的词语、有趣的人物、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所展现出的力量,都是故事赋予的。
当我们被一个故事深深吸引时,可能更多地是关注到故事情节。而事实上,能够瞬间激发读者好奇心的并非故事情节,而是故事本身。
故事情节只是故事的表面,是具体的,一清二楚,清晰可见。而故事却能让读者触发一种不可抗拒的急迫感,让读者沉浸其中,难以掩卷。
一旦读者的阅读兴趣被调动起来,人生观、世界观也会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发生改变,当走出故事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也会随之发生细微的改变。尽管有时这些改变不为人知,甚至于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这就是故事的独特魅力。
二、妙笔生花
什么是“妙笔生花”?妙笔生花就是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这种才能也包括讲述故事的能力。
妙笔生花出自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开花,后天才胆逸,名闻天下。”关于这个成语,还有一个有趣的典故。
唐代大诗人李白一天深夜在睡意朦胧中,一边吟诗一边随风飘到了一座海上的仙山上,只见四周云海苍茫、树木葱茏,李白被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
正在这时,一支巨大的毛笔耸出云海,足有十多丈高,像一根玉柱一样。
李白心想,如果能得到这支巨笔,用大地作砚,蘸海水为墨,拿蓝天当纸,写尽人间美景,那该有多好。
就在他浮想联翩之时,忽然听见一阵悠扬悦耳的仙乐,并有五色光芒从笔端射出,接着笔尖开放出一朵鲜艳的红花,那支生花妙笔渐渐移动,朝着他飘然而来。
李白眼看那支光芒四射的生花妙笔越来越近,伸手去取,当快要摸到粗壮的笔杆时,不觉惊醒,原来是黄粱一梦。
李白醒后,反复回想梦中的情景,总想不出是在什么地方,他决心访遍名山大川,寻找梦中仙境。传说自从李太白梦到生花妙笔之后,名诗佳句便源源而出。
这虽然是个故事,但也让我们明白,想要妙笔生花,就需要不断去学习,去体会,去实践,去提高。
我们写故事,想要做到妙笔生花,就需要建构几个主要人物,营造有趣的情境,设置戏剧化的场景,制造激烈的矛盾和冲突,引用机智幽默的对话,使用绝美的比喻,写出优美的句子,并穿插进许多感性的小细节,这样才能让故事生动鲜活起来。
一切准确就绪之后,放飞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上情感纠结,故事就会变得生动有趣,跌宕起伏,让人手不释卷。
三、重故事而不是结构
写故事,一定是基于内容讲故事,而不是结构;一定要先有一个好的故事主题和内容,再有故事的框架和结构,而不是外部创造完毕之后再嵌入到故事里,这是一个由内到外的过程。
如果写作者按照某个经典的故事结构模板写故事,按照固定的结构框架写故事,就像是从那些精心打造的人类心脏模型中选择一个,按结构进行组装,期待它能开始跳动,这样做只会让人心生失望,万念俱灰。
从表面形态来看,故事结构很符合写作指南的要求,可谓严丝合缝,但与提炼出这个故事结构模板的小说、电影和神话故事相比,故事内容却差得太远。
这时我们很容易认为,故事之所以不精彩,是因为缺少打磨和抛光,于是迫不及待地由外而内对故事进行加工处理,而不是进入故事内部,由内而外去修改或重写。
也许之前的重心在外部事件,现在的重心则放在了形容外部事件的华丽辞藻上。
华丽的辞藻不但不会吸引读者读下去,还会像一个密封圈把读者隔离在内容之外,徒羡作者的文笔,而不是着迷于作者想要讲的故事。
这样的修改,使故事存在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而是加重了问题的影响。
作为作者,最不想看到的就是这种结局,因为这会让人感觉我们是在刻意地用华丽的辞藻和经典的结构模型来博取读者的眼球,而不是用精彩的故事情节、生动的故事内容、丰富的情感体验来打动读者,吸引读者。
这其实是故事写作者最大的悲哀,因为这个故事并不是一个能够吸引人的好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