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瓦尔登湖》作者,作家、哲学家、思想家。毕业于哈佛大学,却选择了隐居瓦尔登湖。倡导朴素、真实、清醒、自然的生活方式。美国环境运动的思想先驱,关注人类生存状况的生态主义哲学家,自然随笔创始者。《瓦尔登湖》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人生的25部经典之一。他深深影响托尔斯泰、圣雄甘地、罗曼•罗兰、马丁•路德•金、海明威、亨利•米勒、海子。代表作:《康科德与梅里麦克河上的一周》(1849年)、《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1849年)、《马萨诸赛州的奴隶制度》(1854年)、《瓦尔登湖》(1854年)。
作品简介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1845年3月,梭罗来到瓦尔登湖,动手搭建一座十英尺宽、十五英尺长的小木屋;7月4日,也就是美国的独立纪念日,终于如愿以偿地开始了那段在后世成为传奇的独居生活。两年后,他带着在湖边生活时完成的书稿,永远地离开了那座亲手所建的木屋。之后七年间七易其稿,直到1854年8月9日才正式出版。
这部著作区别于先前文学作品的特征,是其对自然巨细靡遗的描摹和引申。大至四季交替造成的景色变化,小到两只蚂蚁的争斗,无不栩栩如生地再现于梭罗的生花妙笔之下,并且描写也不流于表浅,而是有着博物学家的精确。作者无微不至地描述两年多的湖畔独居生活,目的在于通过这次亲力亲为的实验向读者证明:其实不需要很多钱,也能够好好地活着,而且能够快快乐乐地活着。
在今天的中国,有太多的人,为了一日三餐或者三房两厅,过着奔波劳碌、忧心如焚的日子;也许还有同样多的人,他们去澳洲旅游,去西藏朝圣,去欧洲购物,花三千块钱吃一顿饭或者做一次头发,却依然感到空虚和痛苦。但生活其实不必如此。这本《瓦尔登湖》能够让你明白这个道理。正如梭罗在书中所说:“让我们如大自然般悠然自在地生活一天吧,别因为有坚果外壳或者蚊子翅膀落在铁轨上而翻了车。让我们该起床时就赶紧起床,该休息时就安心休息,保持安宁而没有烦扰的心态;身边的人要来就让他来,要去就让他去,让钟声回荡,让孩子哭喊——下定决心好好地过一天。
作品序言
当亨利·戴维·梭罗在1845年7月4日搬到瓦尔登湖畔独自生活时,即将年届二十八岁的他也许并没有料到,这次貌似寻常的举动将会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极为著名的事件。他平静的心态可以从翌B所写的笔记中略见一斑:7月5日,星期六。瓦尔登湖。昨天我搬到这里来生活。这座木屋让我想起几座以前见过的山间住宅,它们似乎散发着飘渺的氤氲,令人联想到奥林匹斯山的神殿。去年夏天,我曾在某位开办锯木厂的人家里住过,就在卡特斯基尔山,松树果园再往上那片生长着蓝莓和树莓的地方,那里非常清净和凉爽,别有一番仙境的意味。……墙壁是木条拼接而成的,并没有涂抹灰泥,里面的房间也没有安门板。那座房子显得高尚脱俗,兼且气味芬芳,很适合招待嬉游人间的神仙……
权威评论
我们都记得亨利•梭罗是位天才,性格突出,是我们农夫眼中最有技艺的测量师,而且确实比他们更熟悉森林、草地和树木,但更为熟悉的是本国一位为数不多的优秀作家,而且我深信,他的声誉还没有达到他应该达到的一半。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梭罗活得更真实。
——拉夫尔•沃尔多•爱默生(美国著名作家)
美国文学中最无可争议的传世作品,百年来长销不衰的心灵圣经,超凡入圣的好书。
——乔治•艾略特(英国著名作家)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瓦尔登湖》已经成为美国文化中纯洁天堂的同义词。
——伊拉•布鲁克(美国著名评论家)
《瓦尔登湖》的五种读法:1、作为一部自然与人的心灵探索之书;2、作为一部自力更生过简单生活的指南;3、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4、作为一部纯文学的名著;5、作为一本神圣的书。
——梭罗研究专家哈丁
梭罗这人有脑子,像鱼有水、鸟有翅、云彩有天空。
——海子•诗歌摘录
《瓦尔登湖》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我衷肠。
——徐迟(作家、翻译家)
《瓦尔登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梭罗能够通过艺术来实现自己决意要做的事业。通过创造一个有机的形式,他使自己的决定获得了新生:通过有意识的努力,他重新获得了一种成熟的恬静,如果说那不是黄金年龄的清纯狂喜的话。
整个《瓦尔登湖》记录着自我在微观宇宙历程中的经历。
——谢尔曼•保罗(美国著名评论家)
如果梭罗仅仅给我们留下一部一个男人在森林中生活的记载,或者说他仅仅退隐到森林之中,在那儿记载着他对社会的抱怨。甚至说,如果他想把这两者都合到一本书里,那么《瓦尔登湖》就不会有这一百年的生命。正像一切所进展一样,梭罗记下了人跟自然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的困境和人希望提高自我精神的习性,连他自己恐怕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他一会儿为自我辩护,一会儿充满了喜悦、自由、奔放,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煎蛋卷,让人们在饥饿的一天中不断从中汲取营养。《瓦尔登湖》是最早一盘充满维生素的菜肴之一。
——E.B.怀特(美国著名作家)
核心内容
《瓦尔登湖》这本书的中文版总共307页大约31万字左右。小编会用大约5000字转述书中精髓,再用2000字解读总结给各位亲!下面小编将为亲转述这本《瓦尔登湖》。当你只身一人来到一片湖边,你会自食其力过上自己想要的田园生活吗?恐怕没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但大卫•梭罗做到了。1845年的春天,他在老家康科德城(备注1:美国马萨诸塞州首府及最大城市波士顿的卫星城,以果品和家禽为主业)的瓦尔登湖边建起了一座木屋,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这本书便是他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书里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该书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这本超验主义(备注2:超验主义的核心观点强调直觉的重要性,认为人类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个缩影。"相信你自己"这句爱默生的名言,成为超验主义者座右铭。超验主义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打破"人性恶"、"命定论"等教条的束缚,为热情奔放,抒发个性的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思想基础。)著作《瓦尔登湖》在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是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
一切都要只靠自己的过程充满着艰辛与挑战,在四季循环更替的过程中,书里记录了梭罗内心的渴望、冲突、失望和自我调整,以及调整过后再次渴望的复杂的心路历程,几经循环,直到最终实现为止。今天,我们再次读它,不仅是为了重新体验梭罗勇敢挑战自己,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更是为了给日益紧绷的心一些沉静温暖的力量。如著名散文家徐迟先生所说,“这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语语惊人,字字闪光,耐人寻味。”这也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一本一个人的书。看到这里,你的心安静下来了吗?如果没有,请将心先安静下来,再和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
经济篇
全书的开篇,梭罗详细描述了自己如何开始自给自足的生活,并叙述了与农夫和邻里的交往。 他最擅长的便是找寻平凡的乐趣,书中是这样描述的:“我便这样一连几天,用那狭小的斧头,伐木,砍削木料、门柱和椽木,并没有什么可以奉告的思想,也没有什么可以传授的学究式的思维,只是自己歌唱。”“我的工作干得一点不紧张,只是尽力去做而已,到四月中旬,我的屋架已经完工,可以立起来了。我已经向詹姆斯柯令斯,一个在菲茨堡铁路上工作的爱尔兰人,买下他的棚屋以便使用他的木板。”
他在书中提及自己一餐一饭都吃得很满足:
“我从两年的经验中知道,甚至在这个纬度上,要得到一个人所必需的食粮也极少麻烦,少到不可信的地步;而且一个人可以像动物一样地吃简单的食物,仍然能够保持康健和膂力。我曾经做了一餐非常满意的饭,做法很简单,我只是从玉米田里采了一些马齿苋煮熟加盐,吃了一餐,这一餐饭在好些方面使我心满意足。”这样,他避免了一切的经营与物物交换,仅仅依靠双手劳动,便养活了自己。“一个人要在世间谋生,如果生活得比较单纯而且聪明,那并不是苦事,而且还是一种消遣;那些比较单纯的国家,人们从事的工作不过是一些更加人工化的国家的体育运动。流汗劳动来养活自己,并不是必要的,除非他比我还要容易流汗。”如他所言,“要观赏的,不仅仅是日出和黎明,如果可以,还要瞻仰大自然本身。”
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
这是书中最著名也最闪光的章节,在这里,梭罗描述了他生活的地方霍尔威尔“真正迷人之处”。他细腻地展现了美丽的田园风光。在这样的地方,他认识到,“生也好,死也好,我们仅仅追求现实”,现实才是生活所应该追求的全部。“八月里,在轻柔的斜风细雨暂停的时候,这小小的湖做我的邻居,是最为珍贵的,那时水和空气都完全平静了,天空中却密布着乌云,下午才过了一半却已具备了一切黄昏的肃穆,而画眉在四周唱歌,歌声能够隔岸相闻。”
他爱着瓦尔登湖的水:
“这样的湖,再没有比这时候更平静的了;湖上的明净的空气自然很稀薄,而且给乌云映得很黯淡了,湖水却充满了光明和倒影,成为一个下界的天空,更加值得珍视。”
他歌颂每一个清晨和黄昏:
“每一个早晨都是一个愉快的邀请,使得我的生活跟大自然本身同样地简单,也许我可以说,同样地纯洁无瑕。我向曙光顶礼膜拜,忠诚如同希腊人。我起身很早,在湖中洗澡;这是个宗教意味的运动,是我所做到的最好的一件事。据说在成汤王的浴盆上就刻着这样的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懂得这个道理。
我们必须学会再苏醒,更须学会保持清醒而不再昏睡,但不能用机械的方法,而应寄托无穷的期望于黎明,就在最沉的沉睡中,黎明也不会抛弃我们。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
我不希望度过非生活的生活,生活是这样地可爱;我却也不愿意去修行过隐逸的生活,除非是万不得已。我要生活得深深地把生命的精髓都吸到。”我们读着这样的文字,会让人由衷希望能追随他的脚步:“如同大自然一般自然地过一天,不要因为硬壳果或者掉在轨道上的蚊虫的一只翅膀而出了轨。让我们黎明即起,不用或用早餐,平静而又无不安之感;任人去任人来,让钟去敲,让孩子去哭,下定决心,好好地过一天。”
作者非常擅于用文字描绘大自然的各种声音,像一首首质朴的田园牧歌。“第一年夏天,我没有读书;我种豆。不,我比干这个还好。有时候,我不能把眼前的美好的时间牺牲在任何工作中,无论是脑的或手的工作。我爱给我的生命留有更多余地。有时候,在一个夏天的早晨里,照常洗过澡之后,我坐在阳光下的门前,从日出坐到正午,坐在松树,山核桃树和黄栌树中间,在没有打扰的寂寞与宁静之中,凝神沉思。
那时鸟雀在四周唱歌,或默不作声地疾飞而过我的屋子,直到太阳照上我的西窗,或者远处公路上传来一些旅行者的车辆的辚辚声,提醒我时间的流逝。”在他看来,大自然的声音是最美的无价演唱会:“黄昏中,远方的地平线上,有一些牛叫的声音传入森林之中,听起来很甜美,旋律也优雅,起先我甚至误以为是某些游唱诗人的歌喉,有些个晚上,我听到过他们唱小夜曲,他们也许正漂泊行经山谷;可是当我接着听下去的时候,我就欣然地失望了,这声音一拉长,原来是牛的声音,这是不花钱的自然音乐。
很准时的,在夏天的某一部分日子里,七点半的时候,夜晚的火车经过以后,夜鹰要唱半个小时的晚祷曲,它们就站在我门前的树桩上,或者站在屋脊梁木上。准确得跟时钟一样,每天晚上,日落以后,在一个特定时间的五分钟之内,它们一定开始歌唱。真是机会难得,我逐渐摸精确,精密度,清了它们的习惯了。
有时,我听到四五只夜精度鹰,在林中的不同地点唱起来,音调的先后偶然地相差一小节,此起彼伏;它们跟我实在靠得很近,以至于我还听得到每个音后面的咂舌之声,时常还听到一种独特的嗡嗡的声音,像一只苍蝇投入了蜘蛛网,只是那声音更响亮一些。有时,一只夜鹰在林中,距离我的周遭只有几英尺,盘旋不已,飞啊,飞啊,好像有绳子牵住了它们一样,也许因为我在它们的鸟卵近旁。整个夜晚它们不时地唱,而在黎明前,以及黎明将近时唱得尤其富于乐感。”
本书作者梭罗好像陶渊明一样,“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在一点一滴的农活中找寻到了无与伦比的快乐:“这时我的豆子,已经种好了的一行一行地加起来,长度总有七英里了吧,急待锄草松土,因为最后一批还没播种下去,最先一批已经长得很不错了;真是不容再拖延的了。这一桩小小劳役,干得这样卖力,这样自尊,到底有什么意思呢,我还不知道。我爱上了我的一行行的豆子,虽然它们已经超出我的需要很多了。它们使我爱上了我的土地,因此我得到了力量,像安泰一样。可是我为什么要种豆呢?只有天晓得。
整个夏天,我都这样奇妙地劳动着在大地表皮的这一块上,以前只长洋莓,狗尾草,黑莓之类,以及甜蜜的野果子和好看的花朵,而现在却让它来生长豆子了。我从豆子身上能学到什么,豆子从我身上又能学到什么呢?我珍爱它们,我为它们松土锄草,从早到晚照管它们;这算是我一天的工作。”自从种豆以来,他就和豆子相处,天长日久之后,得到了不少有关豆子的专门经验,关于种植,锄地,收获,打场,拣拾,出卖,在所有这些事情之中最后这一种尤其困难。
他说过,“我是决心要了解豆子的。在它们生长的时候,我常常从早晨五点钟锄到正午,通常是用这天剩余时间来对付别的事情。”这样的生活充实而美好,每一天都生机勃勃。最后的最后,他离开了瓦尔登湖,重返世俗生活。如他所说,“我离开森林,就跟我进入森林一样,有同样的好理由。我觉得也许还有好几个生命可过,我不必把更多时间用来交给这一种生命了。令人惊奇的是我们是多么容易糊里糊涂习惯于一种生活,踏出一条自己的一定轨迹。”
归隐田园或是人在江湖,其实只是内心的选择,只有内心充盈,哪里都是美好的一天。步履匆匆的日子,太多人提醒我们要放慢脚步,可只有梭罗和少数几人,身体力行了这一点。还记得在《春天》中,他描述了春天来临后的瓦尔登湖,“春光来临之前的一切琐碎事”,都在春光的照耀下变得微不足道。“太阳的光线形成了直角.温暖的风吹散了雾和雨”,就这样,新的生命开始了自已的生活。
一场柔雨,青草更青。我们的展望也同样如此,当更好的思想注入其中,它便光明起来。我们是有福的,如果我们常常生活在“现在”,对任何发生的事情,都能善于利用,就像青草承认最小一滴露水给它的影响;别让我们惋惜失去的机会,把时间耗费在抱怨中,而要认为那是尽我们的责任。春天已经来到了,我们还停留在冬天里。
生活本身便是娱乐,而且它永远新奇。对于梭罗而言,这是一个多幕剧,而且没有最后的一幕。如果我们常常能够参照我们学习到的最新最好的方式来过我们的生活和管理我们的生活的话,我们就绝对不会为无聊所困。只要紧紧跟住你的创造力,它就可以每一小时指示你一个新的前景。最后,用书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只有我们睁开眼睛醒过来的那一天,天才亮了。天亮的日子多着呢。太阳不过是一个晓星。”
天亮了,我们也要为了自己喜欢的生活而好好努力。看完这篇文章,大家是怎样看待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的?瓦尔登湖对于互联网时代的我们有什么启发意义呢?好,这本书的精髓解读到这里就基本描述完毕,如果你对这本书内容感兴趣,不妨读读全书。我们身处智能时代,它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可能会造福人类,也可能会给人类造成各种各样的困难。不管怎样我们只能接受而无法拒绝,因为我们都一样生活在趋势的大潮中.......下面接入本书总结阶段......
解读总结
《瓦尔登湖》出版之前,美国文学已经迎来它的爆发期,短短数年间涌现了好几部足以跻身世界文学殿堂的经典名著:1850年是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1851年是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记》,1852年则是哈里特·伊丽莎白-比彻-斯托的《汤姆叔叔的小屋》等等。霍桑的《红字》发出了反抗清教徒道德的个人主义先声;梅尔维尔的《白鲸记》以其独特的文字风格和复杂的主题,成为英语文学前所未见的新颖之作;至于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则可能是有史以来对时局产生最大影响的小说,它对当时美国南部奴隶制的控诉直接促成了南北战争,解放了千千万万黑人奴隶。
尽管有这些珠玉在前,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和他的朋友们——包括霍桑、梅尔维尔、威廉·埃勒里·钱宁、阿摩司·勃朗森’阿尔克特等彪炳美国文学史的重要人物——依旧把最高的赞美献给了本书作者梭罗,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这本《瓦尔登湖》具备了前面那些著作身上前所未有的特征,呈现出独特的美国风格。《瓦尔登湖》首先是作者湖畔独居的记录,描绘了梭罗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这部著作区别于先前文学作品的第一个特征是其对自然巨细靡遗的描摹和引申。大到四季交替造成的景色变化,小到两只蚂蚁的争斗,无不栩栩如生地再现于这部作品当中,这样的生花妙笔彻底是跪拜了,大师就是大师!
《瓦尔登湖》对景物的描写从不流于表浅,而是有着博物学家手术刀一般的精确,比如下面这段文字的描写:这个夏日的午后,我在窗边静坐,苍鹰翱翔于我的耕地上空;野鸽子三三两两地从我的视界疾飞而过,或者在我屋后的白松枝上蹦上跳下,尽情地啼唱;鱼鹰插进波平如镜的瓦尔登湖,叼起鱼儿复返长空;水貂鬼鬼祟祟地走出我门前的沼泽,在岸边抓住了青蛙;飞来飞去的刺歌雀压弯了莎草;过去半个小时来,我一直听见火车咔嗒、咔嗒在响,时而渐渐消歇,时而越来越响,很像榛鸡扑打翅膀发出的声音,将旅客从波士顿运载到这地区来。
这个长句仅仅两百多字,但竟然出现了八种动物和两种植物:作者梭罗具体地指明了苍鹰、野鸽子、鱼鹰、剌歌雀和榛鸡,而不是笼统地用“飞鸟”来替换。如果换某个对自然不敏感的作家,“白松枝”和“莎草”完全有可能被“树枝”和“水草”等文字而取代。《瓦尔登湖》这本书问世以前,很多经典畅销书对自然的描写往往只是充当故事的背景,很少直接成为叙述的对象。但作者在本书里提及的动物和植物竟然多达上千种,可读起来却并不像普通博物志那样枯燥,而是充满了趣味。
就以前面小编引用的那段文字为例,它给书友和志愿者们一种特别安宁祥和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作者梭罗成功地将博物学家的精确和文学巨匠的灵巧融为一体:苍鹰、野鸽子、鱼鹰、水貂和剌歌雀的活动反衬了作者的静止,火车的咔嗒、咔嗒声烘托出周围的清寂,火车与榛鸡标志着城市和荒野的两极,旅客和作者则构成了匆忙与闲适的对比。这仅仅是从书中随便摘出来的一个句子,梭罗高超的写作技艺由此可见一斑。令人意外的是,《瓦尔登湖》虽然是梭罗在郊野独居时写就的,但并不局限于作者的日常生活,也对美国当时许多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做出批判。
最后,本书还有一句让所有人膜拜的话:我宁愿独自走我的路,或者可以的话,和宇宙的建设者结伴同行,也不愿混在盛装打扮的人群中招摇过市;我不愿生活在这躁动不安的、神经兮兮的、热闹喧嚣的、鸡零狗碎的世纪,我宁可站着或者坐着思考,任由它悄然流逝。梭罗这句话太牛逼了,和鲁迅的摒弃功利思想的底层逻辑是一样一样的,都是看淡名利的人!好,这本书的其它精彩文字图片,均在文后的下方,欢迎您来互动阐述您的想法,我把这本书非常实用的细节精华基本为您转述出来见上文,附加了小编个人对文学写作、小说方面问题的初步理解,您可以点击文本复制粘贴为已所有,为什么我这样慷慨?因为无论你是否署名我的作品它都是我的思想和精神,这是无法改变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有时间后缀您的想法和问题。书后我们有找时间一起切磋学习,共同进步。解读总结到这里全部结束了,就到这里吧,我们下本书再会!
作品精选
生计
在撰写随后的篇章、或者说大部分篇章时,我独自生活在森林里,方圆一英里荒无人烟,房子是我自己盖的,在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的瓦尔登湖畔,日常生活所需也都靠双手的劳动来解决。我在那里生活了两年又两个月。如今我重又当起文明生活的过客。
我原本不想跟读者讲述太多和我个人有关的事情,可是镇上的人特别关注我的生活方式,有些人觉得那是荒唐和不可行的,但我并不这么想,综合种种情况来看,我认为那是非常自然而可行的。有人问我吃什么,是否感到寂寞,是否害怕,诸如此类的问题。也有人很好奇地想了解我捐了多少收入去做善事,那些拖家带口的人则想知道我抚养了多少个贫苦的儿童。所以我要恳请对我个人毫无兴趣的读者原谅,我会在本书中部分地回答这些问题。在大多数图书里,“我”,或者说第一人称,是遭到忽略的;但在这本书中,它会得到保留;这种自我意识是本书的主要特征。我们常常忘记正在说话的终究是第一人称。我也不想过多地谈论自己,可惜其他人我又不是很了解。所以非常遗憾,我只能受制于这个主题,因为我的见识实在是很浅陋。除此之外,我认为每个作家迟早应该朴实真诚地记录他自己的生活,而非只是描述他听来的别人的人生;这种记录仿佛是他从遥远的地方写给亲友看的;因为在我看来,人只有在举目无亲的远方才能够真诚地活着。我这本书也许更加适合贫穷的学生阅读。至于其他读者,他们将会接受对自身适用的篇章。我相信没有人会硬要撑破尺寸偏小的外套,因为它对合身的人来说可能是有用的。
我想要说的话跟中国人和三明治群岛的岛民没有太大的关系,而跟阅读这些文字的你,跟住在新英格兰地区的你有很大的关系;我要谈论的是你的处境,你在这个世界上、在这座城镇里的境况和遭遇,以及这种境遇的本质,它何以会如此糟糕,是否能够得到改善。我走访了康科德的许多地方;在所到之处,无论是商店、办公楼还是田地,我发现这里的居民都好像正在赎罪似的,做着各种费心劳力的苦役。我曾经听说婆罗门教徒会坐在四个火堆中间,抬头仰望着太阳;或者把自己吊起来,头下脚上,经受烈焰的炙烤;或者扭头凝视天空,“直到他们再也恢复不了自然的姿势,而且由于脖子是扭曲的,只有液体能够流进他们的胃”;或者终生带着锁链,生活在某棵树木之下;或者像毛毛虫那样,用他们的身体去丈量广袤的国土;或者单足站立在木柱之上——但即使这些有意为之的苦行,也不比我日常所见的场景更为令人难以置信和震惊。赫拉克勒斯的十二大苦役和我的邻居所从事的苦役比起来简直微不足道;因为它们只有十二件,毕竟有结束的时候;但我从不曾看见这些人杀死或捕获任何怪兽,或者完成过任何劳役。他们没有伊奥劳斯这样的朋友来用火红的铁块去烙海德拉的脖子,每当砍掉一个头,会有两个新的头生出来。
我看见许多年轻的同乡继承了农场、房屋、谷仓、牲畜和各种农具,这对他们来说是很不幸的,因为这些东西得来容易,要摆脱却很难。他们倒不如出生在旷野中,吮吸着狼奶长大,那样反而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如此辛劳到底是为了什么。是谁让他们变成土地的奴隶呢?既然人总有一死,他们为什么要承受那么多苦难呢?他们为什么要从刚出生就开始自掘坟墓呢?他们不得不过着凡人的生活,推着摆在他们面前的一切,竭尽全力地向前迈进。我曾见过太多可怜的不朽灵魂,背负着几乎将他们压扁的重担,弯着腰在生活的道路上匍匐前行,吃力地推动身前那七十五英尺长、四十英尺宽的大谷仓,永远洗不干净的奥革阿斯牛栏,以及上百英亩的土地,还要犁地、锄草、放牧和造林!没有祖产的人固然不必对付这些多余的负累,但也只好卖命地开荒种田,这样才能养活自己几立方英尺的血肉之躯。
但人们劳动的出发点是错误的。人们的身体很快会被埋进土里变成肥料。他们甘愿受通常所谓的命运摆布,变得非常贪婪,正如某本老书上说的,积攒着会被虫蛀和锈蚀、会被窃贼偷走的财宝。这是愚人的生活,这个道理他们就算平时茫然不觉,在临终时肯定也将会恍然大悟。据说杜卡利翁和皮拉当初造人的方式是将石块从头顶抛到身后:
Inde genus durum sumus,experiensque laborum,
Et documenta damus qua simus orgine nati.
雷利曾经很漂亮地把这两句诗翻译出来:
自此冷酷的人类就忍受着痛苦和烦恼,
以此证明我们的身体是石头变出来的。
他们对那个错误的神谕实在是太盲从了,就那样把石块从头顶扔到身后,也不去看石块到底落在什么地方。
绝大多数人,即使是在这个相对自由的国家,仅仅由于无知和失误,在生活中疲于应付各种自找的烦恼和多余的劳役,乃至没有余力去采摘那些更美好的人生果实。他们的手指太过劳累,变得非常笨拙,而且抖个不停,所以无法去采摘。实际上,人们每天都在奔波劳碌,根本没有闲暇享受真正完整的生活;他无法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他的劳力在市场上卖不起价钱。他没有时间做别的,只能做一部机器。人只有想起自己的无知才能有长进,但他如此忙于使用已有的知识,又如何能想得起来呢?我们有时候应该免费让他吃饱穿暖,用琼浆玉液重振他的精神,然后再对他进行评判。人性最美好的品质就像水果表皮的白霜,只有通过最谨慎的处理才能得到保留。然而我们无论对待自己,还是对待他人,都不曾如此温柔。
我们都知道,你们当中有些人很穷,觉得活着真难,有时候简直喘不过气来。我毫不怀疑有些读者连吃饭的钱都没有,身上穿的衣服和鞋子很旧或者已经磨破,看这本书的时间也是借来或者偷来的,是从你们的债主那里抢来的。我能清楚地看到你们过着卑贱凄惨的生活,因为我的目光已经被阅历磨得很尖锐;你们总是背负着各种枷锁,想要把生意做成,想要把债务偿清,深陷在非常古老的泥沼里,沉迷于拉丁人所说的aesalienum,也就是别人的铜板,因为他们有些钱币是铜铸的;你们为别人的铜板而生,为别人的铜板而死,也被别人的铜板埋葬;你们总是承诺还钱,承诺明天就还钱,而到死还欠着许多债务;你们总是曲意逢迎,想从别人那里得到好处,为此不惜使尽各种手段,只要不违法乱纪,无论什么事你们都肯去做;你们说谎、阿谀、投票,让自己龟缩在文明的果壳里,或者勉强装出慷慨大方的样子,以便能够说服邻居愿意让你们制作他的鞋子、帽子、衣服或者马车,或者向你们购买各种日常所需的商品;你们不惜把自己累到生病,为的只是能够存下些许防病的钱财,为的只是能够把这点钱财藏在某个古旧的箱子里,或者藏在墙壁中的袜子里,或者更安全地藏到砖头垒成的小金库里;你们不管藏在哪里,不管藏的是多还是少,反正就是想存点钱。
我有时候感到很奇怪,我们竟然能够若无其事地去看待那种野蛮但又有点异域色彩的奴役制度,也就是所谓的黑奴制;无论在南方还是在北方,都有着许多狂热而凶残的奴隶主。南方的监工很残暴,北方的监工更恶毒,但最糟糕的奴役是你们对自己的折磨。这样的人哪有神圣性可言呢!看看马路上的车夫吧,他不分昼夜地向市场赶去;他体内有什么神圣的悸动吗?他最高的职责就是让马匹吃草喝水!他的命运和运费比起来算得了什么呢?难道他赶车有什么神圣的目的吗?他有什么神圣、有什么不朽的呢?你看他战战兢兢、鬼鬼祟祟的样子,每日不知道担心些什么,完全没有不朽和神圣的气派,而是变成了奴隶和囚徒,受制于他对自己的看法,也受制于他通过自己的行动所赢得的名誉。公众的看法对我们的影响,其实并没有我们自己的看法那么大。人对自己的看法,决定或者说影响着他的命运。哪怕是在西印度群岛,威尔伯福斯不也带去了心灵和思想的自我解放吗?再想想这个国家的妇女吧,她们整天忙着给梳妆台的椅子编织坐垫,对自身的命运完全没有丝毫的兴趣!仿佛她们能够在浪费时间中永生。
作品目录
导读
生计
居所和生活的目标
阅读
声音
孤寂
访客
豆田
镇区
湖泊
贝克尔农场
更高的法则
野生的邻居
室内的取暖
原先的居民和冬天的访客
冬天的动物
冬天的湖
春天
结语
版本和注释说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