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梭罗之间有接近200年的历史距离,但我却感觉和此人一见如故。
梭罗的名著《瓦尔登湖》不是小说,没有什么故事情节,虽说是散文集,但经过翻译后的描写和议论也几乎让我看不下去,但奇妙的是,这本书似乎有一种东西一直把我吸引住,我想,大概是他的理想、勇气和价值观吧。
30岁的梭罗没有妻子儿女,没有金钱,他像苦行僧一样,放下尘世,安家在瓦尔登湖边,自己盖木屋、刷灰浆,与自然相伴,与林兽为邻,听着在人类社会里听不到的各种鸟的鸣叫声,看着各种各凭手段的小动物的谋生生活,过着极度简单的生活。衣服穿破了自己打个补丁,食物只需要面包和蔬菜。没有电灯,没有现代生活里的一切电器,白天耕种、看书,天黑就睡觉。他还算了笔账写在书里,告诉我们他盖这座小木屋的花费可以如何的少。
早上,梭罗会外出耕种粮食和蔬菜,他说只要劳动一两个小时就能维持自己最低限度的食物需求。他认为人只要吃点面包、蔬菜,营养就足够了,为了获得非必需品,让自己付出额外的劳动和消耗是没必要的。
他中午会打个盹休息一下,醒来后再看两个小时的书,偶尔下午出去消遣一下,钓个鱼、打个猎,或者去拜访一下邻居。他认为人们所谓的“娱乐”和感官享受也是可有可无的,把劳动当作娱乐消遣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分什么劳动和消遣。他喜欢钓鱼、打猎,这些活动对他来说,既是劳动又是他的娱乐消遣活动。
瓦尔登湖,摄影师:斯格特·米勒有一天,梭罗去拜访一个爱尔兰农夫。这个爱尔兰农夫租着地主的土地,每年只得到不成比例的报酬,生活拮据。但是这个爱尔兰人和梭罗想的不一样,他需要更多的食物,比如黄油、牛肉。为了满足这些欲望,他要比梭罗消耗更多的人体燃料,付出更长时间的如牢笼般的劳动来获得。上一个欲望被满足,下一个欲望又紧接着诞生,恶性循环,而这个爱尔兰农夫对此却不自知。因为现在吃上了那些以前吃不上的食物,所以觉得自己比当初在爱尔兰生活时过得更好了。
梭罗问农夫为什么不去钓鱼吃呢?农夫说他偶尔也去钓。梭罗马上邀请农夫一起去钓鱼。结果那天,他随随便便钓到了一长串鱼,农夫只钓上来一两条,农夫抱怨是自己的位置不好,运气不好,但就算和梭罗换了位置,农夫还是钓不上鱼。
梭罗认为这位农夫为了一些可有可无的欲望浪费劳动、浪费时间,把自己的一生耗费在生计上,是不明智的。他认为人应该勇敢一点,要敢于去追寻自己的本心,要敢于过自己梦想的生活,也就是有精神生活。
梭罗在书中大篇幅地描绘瓦尔登湖的美,瓦尔登湖的水且深且蓝,清澈无比,而且物种丰富。四季的风景都饶有趣味。瓦尔登湖的美,与其他邻近的被人类破坏污染的湖泊形成鲜明的对比。
但是如此美丽绝尘的瓦尔登湖也正日益遭受人类的破坏,让梭罗更坚定地认为人类应该控制和降低欲望需求,求得大自然的健康,同时也求得人类自己的健康。
王东岳有本书叫《物演通论》,提出一个概念叫第弱代偿,认为万物不是进化,而是演化,万物演化的方向都是,越来越弱,“生存度”越来越低。但是作为补偿,万物的属性越来越丰富,花样越来越繁多。人类文明也同样在这个规律之中,貌似越来越强,但是条件越多,科技越发达,个体依赖性越来越大,生存度越来越低,也就是说实际上个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越来越差。
梭罗所做的一切,仿佛就在反对这种演化,他把自己抛回接近野蛮人的状态,放下那么多依赖、条件,放下对物质的无度追求,为的是增强个体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从而过上自由的生活。这也正是我所理解的极简主义的内涵。梭罗自己说这就像一个试验,告诉人类,我们的物质欲望的最低限度可以低到哪里。
当然,我们不至于要像梭罗做的试验那样极端。但我认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可以往梭罗的方向去靠,给物质生活做一些减法,让自己依赖的条件少一些。
我们可以试着学会放下一些可有可无的追求,逃脱一些不必要的人生枷锁,过上更加自由的生活,而不是做物质的、金钱的奴隶。
18-10-2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