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过一条朋友圈,“舍得为自己花钱的人,都是活在未来的人”。所以为了让自己开心,当即想要下单一只垂涎已久的微单。听说贵的东西只有在交钱的时候才会心疼,以后就会开心。
那么为了提升当下的幸福感,是不是就该不顾一切的花钱买份开心呢?但最后,我忍住了。
至于在花钱这件事上,爸妈对我的评价是,“哪怕是把一年的生活费全交给我,也不用像其他叔叔阿姨那样担心孩子会断了口粮”。同学对我的评价是,“她总是在理性消费”。
我不是不花钱,是不会乱花钱,也不是因为穷,仅仅是因为不好意思。
在相同的学生身份里,我很少羡慕学习成绩好,或者家庭优渥打扮好看的。那些能让自己经济独立,甚至还能给自己父母买点小礼物的学生,真真羡慕和佩服!
所以这个年纪的经济来源几乎都来自父母,已经够让自己唏嘘了,如果在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情况下,再花更多的钱来提升短暂的满足感,会让我觉得有些难堪。
在每个人的理解中,“乱花钱”的界定必然都会不同。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收入和支出、以及当地的消费水平都会影响着一个人的消费观,对各自各物的弹性需求也各有不同。
但单凭学生的身份来说,那部分用来支付只是以满足自身欲望的额外值,在我看来,都显得有些过度消费。
目前的消费观念里,只有花自己赚来的,才有更多的价值感和成就感,所换来的东西也是更加的无愧和理所应当。
而那种“不好意思”大概也是由于我从小的家庭环境所决定。在成为一个小康家庭之前,父母从结婚伊始真正的是靠白手起家,听过很多我妈讲最初嫁给我爸有多穷的故事,总结起来,她是从一无所有到现在的知足。
王女士每次回忆过去的时候,一边感叹,一边愧疚。经历过家中的贫穷,才知父母一路上的不易。以至于后来,有了钱不敢多花,这才成就了我的“理性消费”。个人存款若少于某个单位,就会心慌。害怕哪天真正需要自给自足的时候,连个缓冲的资金都没有。
但也就是因为从小家里的拮据,造成了现在不管现在在哪儿,父母都会对我的要求尽力满足,无论上学或是工作,从不会让我缺钱花。
“理性消费”是建立在满足吃穿住行上的,眼下需要花在社交的份额很少,所以大部分的消费都是花给自己。
除了天气变化必添的衣物,例如口红或者化妆品之类的,只会让自己拥有的适合且简单。一是不想占用自己太多的时间,二是悄咪咪地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对这些东西拥有选择权。
尽管有些东西折扣且低价,觉得自己会捡到一个大便宜,但不是自己真的需要的东西,是不会乱买单。
把拥有的有限的资金尽可能的花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上,才不会看到支付的数额觉得心疼。作为学生,我只能把钱努力只花给现在,而不是未来。
外出买东西,若说自己“穷”,店员总会调侃现在就属学生最富裕,哪个家长不舍得给自己孩子钱花,舍得让自己孩子在外面受委屈。
且不说父母对孩子多么伟大又无私的爱,“孩子”总是在没有忧患意识的状态下,有保护伞似的感性消费,这一点也不值得骄傲。
相反,不舍得为自己花钱,就真的只是活在当下吗?但当下“富裕”,当下足以。
我习惯在某个具体的日期给自己建立一个便签,上面记录着近期的“心愿购物单”,往往是一些价格不低的商品,包括旅行。
通过几列清单,让自己确信生活中还有很多值得去拼搏的东西。在下次获得其中的某样东西之前,就算是对这段时间的一个奖赏。这样的幸福感会比直接花父母给的钱要强烈很多。
没有人对钱是不充满欲望的,有些人为了存钱过着太节俭的生活,有些人为了消费又过着太奢靡的生活。前者是为了“过上”好日子,后者是为了过上“好日子”。
可能是把钱和生活联系得太紧密了,又或者是区分得太明显了。总是无法找到对金钱最恰当的生活理念。
我也仅是在现有缺乏生活经历的年纪里,有了一些不同于其他人的消费观。
把钱花在未来的,只能是交给未来的自己去完成。而作为“穷学生”,只能把钱努力地花在现在。做一些和消费价值等同的事情,这样才有更多的机会好好赚钱,再好好花钱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