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有限与无限的游戏》的时候,有一部分我总是觉得没完全读懂。书中一直在用「角色扮演」比喻来解释无限与有限的不同,认为角色扮演是某种程度上自我遮蔽的矛盾,同时引用了萨特的一句话:「相信是知道自己相信,而知道自己相信是不相信。」到现在为止,我依然没办法完全理解。学霸猫的注解很精彩:「对存在本身保持缄默。」
虽然我不能解释这个观点到底在说什么,但今天所见到的一系列事情,让我看清了许久以来我恐惧以及试图挣脱的东西——「抽象」。这里的抽象和书中一样,是指黑格尔的经典定义:从整体中抽取出来代替整体的概念,整体是「具体」。
以我微薄的哲学基础,所能理解到的程度,大概就是生活中的「上纲上线」。以时间维度的抽象,就是一次被老师发现上课没有认真学习,就是一个「不努力的学生」;以角色维度的抽象,如果和长辈没有好好讲话,就要讨论如何「孝顺长辈」的问题。任何时间或者关系的碎片,似乎都能去定义一个人,然后以此接受评判。而不是就事论事地,从具体的环境、具体的关系、具体发生的事情去讨论,对于具体的对话者本人意味着什么。
当我们喜欢用「应该」这个词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进行一种抽象,把自己塞进一个标签角色,设定一个剧本,不关心过去发生了什么,也不接纳未来更多的可能,然后只希望达到剧本的结局。这样的抽象显得很「容易」,不需要管任何现实,只需要把世界放到自己的大脑中,虚构合理化的一切,信以为真,然后责怪为什么有「造化弄人」?所有的可能性,本来就是世界的一部分,只不过有其中一种发生了而已。
令人恐惧的是,当抽象变得重要,我们很难用真实去对话。具体的矛盾,往往会变成抽象的问题,然后无休止地讨论下去,因为抽象就意味着,涉及到的可能不仅仅是对话双方,特定的因素都被磨灭了。很常见的是,有时候明明是一件小事,一旦上升到性别差异、婚姻地位、阶层这些其实只是关系中两个人非常有限的「标签」,我们再去讨论的, 其实就不再是原本的事件本身,也对关系的延续没什么正面的作用。
当然,抽象对于我们理解和解决更高层面的问题有很大帮助,我所警惕的只是试图在具体的场景下利用抽象的概念,去获得他们没有的那一部分,或者掩盖其无法面对真实的懦弱。我想起孟京辉《茶馆》里有一段戏,一群疯狂的青年们慷慨激昂地叫嚷着:「向XXX致敬」,而XXX可以换成一切你所能想到的品牌或者名词。那样的情形会给人一种幻觉,只要是以这样名义被喊出来的东西,都值得去致敬。而事实上,这一切好像真的在发生,多么讽刺啊。
我只能说,对于我自己而言,在无限和有限游戏中,我选择无限。这并不意味着这对于其他人就是必须的或者对的,他们也有自己的选择。也许正如学霸猫说的,当我们试图去讨论「存在」的时候,我们已经远离存在本身了。
我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无限只有无限,没有答案。
2019/11/12 (286/36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