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过程中,当咨询师用循环提问的方式来呈现家人对孩子问题的不同理解:“爸爸/妈妈是怎么理解儿子的问题?”
A:
有些父母会很容易反省和自责:“应该是我们家庭的问题,我们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孩子。或者,我们家庭关系不好,影响了孩子。”
父母的反省可以让孩子放松下来,获得喘息和修复问题的机会。但是,父母的自责会让他们过多承担责任,有时候会被孩子利用,成为掌控父母,获取自己利益的突破口。这时候,孩子的问题继发性获益,很可能被继续保留,甚至变得更糟糕,或者慢性化。
B
有的父母更多会这样思考:“我们家虽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比很多家庭强太多了,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没有出问题,我们家的孩子却出了心理问题呢?”
这样的家庭会倾向于将问题归结于孩子个人,很难从家庭整体做出适应性调整,孩子为了获取更大的权利和归属感,可能将问题放大或保留。
两个层面来看:什么样的家庭、什么样的父亲和什么样的母亲,容易养育出有问题的孩子?
孩子身上的先天特质会诱发父母产生特定的行为,孩子并不是一张白纸,不是你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被孩子“逼疯”的父母也不在少数。
从而形成双重塑造的养育模式。作为家庭中的一员,每个人都在为家做贡献,都不容易。都可以做出调整,为那个一致目标迈出一小步。
父母不必自责,更不用去责备孩子,选择合适的方式养育他们,就是我们能做到的最好,至于到底孩子会发展成什么样,我们不可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