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孟母三迁,岳母刻字。
讲述的是,母亲为了孩子化身严师的故事,不得不说,母爱是伟大深沉的,自古以来,父母就是孩子人生中第一位老师。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这个人出身动荡,生在农村,大字不识一个却培养出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她就是胡适的母亲,冯顺弟。
冯顺弟,一个土得不能再土的名字,听起来就是农民家庭生了女儿,期盼下胎是个儿子,好传宗接代。
1873年,在安徽一个县城里,冯顺弟出生,一看不是男孩,父亲满是愁容。但再失望,也是自己的孩子,冯顺弟被“安安全全”养大了。
从小,冯顺弟就是一位听话的姑娘,家务活总是抢着干,性格善良,和邻里之间关系处得非常好。
转眼到了17岁,冯顺弟到了该嫁人的年龄,她家住的是土房子,穷的一干二净,父母想住大瓦房,就向外抛出消息,替女儿物色丈夫。
不久之后,十里八乡的媒婆都赶了过来,这姑娘能干是众所皆知的,最后在家人的安排之下,17岁的冯顺弟嫁给了大她32岁的胡传。
那个时候,胡传是地方官,生活还算不错,冯顺弟的父母,就是看上这一点。
虽说两人年龄,相差比较大,但性格都很温和,是好相处的人,冯顺弟虽然不是闭月羞花,但两条大辫子一直垂到腿上,招人稀罕。
父母很满意这桩婚事,更在意大瓦房,就这样很痛快地把女儿嫁出去了。
结婚之后,冯顺弟渐渐爱上这个说话轻声自语,满腹文采的男人。
虽说自己没读过书,但她却发自内心地觉得:读书能让一个人变化这么大,对丈夫简直崇拜极了。
而先生对冯顺弟也是疼爱有加,顺从尊重,加上胡家本就不缺钱,两人的生活过得很幸福。
两年之后,冯顺弟生下儿子胡适,老来得子的胡传告诉妻子:一定要让儿子读书。
胡适出生不久,父亲就被调到台湾担任重要官职,冯顺弟带着儿子来到台湾。
但当时外国殖民地比较猖獗,胡传觉得很不安全,就安排妻子儿子回到安徽老家。
就在胡适还没4岁的时候,父亲就因生病突然去世。
远在安徽的冯顺弟,得知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她一个妇人,除了种地什么都不会,以后要怎么生活?
苦日子才刚刚开始,冯顺弟担当起胡家的大家长,还要照顾胡传留下的几个孩子。
但实际上,胡适的哥哥姐姐,都比冯顺弟还大两岁。
在此期间,胡适的二哥在外吸大烟,欠了一屁股债,最后躲到冯顺弟家中。
都说寡妇门前是非多,胡适的五叔不顾正业,经常在背地里编排自己的小嫂子,说她跟外人有一腿。
冯顺弟脾气虽好,但受不了这样的屈辱。
于是,她将家中德高望重的老人请了出来,当面质问五叔,最后这个人站出来道歉,冯顺弟才肯罢休。
胡适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他的性格没有孤僻狭隘,而是风度飘飘,温文尔雅,就像自己的父亲一样。
当然了,母亲冯顺弟带给自己的影响最大。
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她深知文重要性,只要胡适贪玩,她狠狠看儿子一眼,胡适就不敢再放肆了。
为了让儿子好好读书,冯顺弟经常叮嘱学堂先生,一定要严加管教,吃透知识,就算多交学费也没有关系。
胡适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九岁就能背诵《水浒传》,并用自己的话讲出里面的故事。
到了12岁那年,母亲安排他去上海读书,接受更好的教育。
后来,胡适得到去美国留学的机会,冯顺弟为了让儿子安心,替别人家做工,赚取胡适的学费。
对知识的渴望和获取,才是父母给孩子的“学区房”,在这点上,没上过学的冯顺弟将很多父母都“踩”在脚下。
到了冯顺弟45岁时,儿子胡适留洋归来,在北大任教,并把儿子的人生大事给办了。
第二年儿媳妇怀孕,冯顺弟高兴得合不拢嘴。
带着十几年紧绷的神经,冯顺弟的身体一下松懈下来,不过十几天的时间,就溘然长逝。
民国时期的确是一个“重师云集”的时代,他们多数都来自寒门,之所以被后人敬仰最主要原因是有一位像冯顺弟这样的父母。
如果说胡适是天上的星辰,那母亲冯顺弟就是浩瀚的宇宙,为了成全后代,甘愿耗尽自己的一生。
胡适终究没让母亲失望,日后成为中国最顶级的外交官,担任驻美国大使,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摇旗呐喊,赢得了国际舆论的支持。
抗战结束后,他还担任了中国最高学府,也就是北京大学的校长,并成为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在母亲病逝之后,胡适悲痛写下《先母行述》。
用来记录和母亲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并感慨如果没有母亲,就没有现在的自己。
这篇文章给当今年轻父母许多启示:我们的处事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为了孩子,请做好原生家庭,学会尊重,学会感恩。
作者:棒棒
编辑:麦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