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了李连胤老师的课程,讲到自己的发愿和立志,讲到如何给孩子立志和发愿,我就一直盘算着怎么给孩子们写点什么或攒点什么,然后出去讲好有素材,直到今天我觉得可以成熟了,
我提笔就想到一句话: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是有志向的,之所以后来越来越泯然众人矣,主要是因为我们被社会世俗包裹,被家庭影响,被小我的所谓“志向”困住,到后来也只是成为一个满足个人私欲和温饱的普通人。
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这是规律,这是天道。一个只有小格局的人怎么可能做出大格局的事情呢?相反,你越是为大众去想,你就越有成就和作为,你越是为自己去想,你大部分要么是得不到,要么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我们大部分人教育孩子,包括一个月前的我,也都还是侧重于孩子的考试成绩,侧重于孩子考一个大学,找一个合适的工作等等,我们有没有培养孩子为社会,为大众,为国家服务的志向呢?好像没有,因为我们自己就是在“小我”的氛围中长大的,我们的奋斗目标也多部分是为了自我,我们日沉于世俗的泥潭而不自知,也没想着要自我救赎,怎么可以培养孩子呢?
除非我们来一场自我的革新。
有一位高人曾说过一句话:人生第一大事是立志,第二大事是发愿,此话不欺也。
少年立大志则有大成,中年立大志也有大成,老年立大志还会有大成。凡此等等,终有所成。最主要是要有大志,有为苍生,为天下奋斗的大志。
范仲淹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但是有谁知道少年范仲淹在上学的时候就以颜回,以孔子为学习对象。为此才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举,冠盖古今。
文天祥少年进私塾,观本地欧阳修等先贤牌位,声言“不在其间,非丈夫也”。
一百年后,有一位苦读的年轻人把文天祥的画像挂在书案,顶礼膜拜,这个人就是后来写“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
又一百多年后,有一个少年在私塾里问老师“读书所学为何事?”老师说为官为朝,这个少年说,不对,读书所学是为了成圣成贤。这个少年就是王阳明。
又两百多年后,有两位伟人横空出世,一个是“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毛泽东,一个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
中华精英不可胜数,非少年倜傥者不能留其名。
这两天有三个人感动的我稀里哗啦,一个是革命先驱澎湃,一个是澎湃之子澎士禄,还有一个人就是钱伟长。
澎湃出生富商地主家庭,本可衣食无忧,但是他接触革命后,知道劳动人民的苦难,自己带头烧毁和农民签订的几千亩地的地契,还大量贫民以自由,革命者先革自己家族的“命”,这是中国第一人呀。
不仅如此,他还带动全家人闹革命,先后有8位亲人为革命而牺牲,自己牺牲时只有33岁。可谓是年少有成,气贯长虹。而我们很多人30岁还在啃老呢。
澎湃牺牲时,彭士禄只有4岁,敌人还要斩草除根 ,所以他不得不隐姓埋名到处流浪,受尽苦难,吃百家饭,穿百家衣,姓百家姓。8岁敌人不死心,又把他抓住关了两年,出来时,腿都不能站起来。后来被党组织找到,送到苏区好好培养。长大后,在苏联学习,本来他学的是化学,将来振兴中国的化学工业,但在党需要的时候,毅然从零开始,改成原子能专业,并在学未完成的情况下悄悄回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硬生生造出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尔后又是中国第一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
他说他这一生太短,只做了只两件事,一个是核潜艇,一个是核电站。但是他这一生也很长,他为中国的核潜艇和核工业打下永恒的基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没有他,中国不知又落后多少年。他晚年还说,“只要祖国需要我,我就随时可以付出我的一切!”字字铿锵,声震寰宇。
和彭同时代的钱伟长有一句名言:我没有专业,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他少年时考入清华大学,语文和历史满分,被历史系录取,但是物理是5分,数学和化学合计才20分,是个典型的偏才。但是当他听说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因为武器的落后而被动挨打时,毅然要改学物理,为我们的国防事业服务。老师说改专业很难,如果非要改,必须在暑假开学前,数学和物理达到及格分才能改,结果钱伟长一发奋,开学后理科成绩都达到80多分,顺利从文科生转成理科生。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后来他到美国留学,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美国人不让他回国,他是费了很多周折才回来的,结果他开创了我国应用数学、力学、物理学等众多领域,集教育,科学和社会活动家为一身。
另外还有鲁迅改专业,李四光改专业等等故事,你会发现:只有把自己的学习努力方向和祖国的需要,和祖国的命运连在一起的时候就是你生命才更有意义,才更精彩。
其他都是浮云……
列举了这么多,无非是末学心里燃着一团火,想说明立志的重要性,但凡如此,人才活出精气神出来。年轻人如此,年龄大的人亦如此,只要立志都来的及。
“志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