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因为拖延症被送到我这儿,和我相处短短的三四个小时。
“拖延症”是我的判断,孩子的父亲不这么认为,他有更多的不耐烦和指责。
孩子跟我很熟,也信任我,我们商量好午饭前他写作业,我批改作文,各忙各的。很快,我发现孩子只是找出来要写的作业,然后是一系列的迟疑,并没有真正动起来。
我认为拖延症的人都是行动力比较弱,尤其是启动的时候慢。所以我就直接给了建议:列出所有需要完成的作业,看看任务有多少。显然他心里清楚每一项任务,但是没有整体规划。
他答应得很快,但是依然没有行动。
我顺手从桌上拿起来一张便签递给他,并且坐到他旁边。他很快找出笔,把那些散落在脑子里的任务排列在纸上。写完他就已经跃跃欲试要动笔写了,我认为他开始意识到这些任务不少呢。也就是说这和他最初的预估有些出入。
孩子明白事理,马上行动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时候我拦下他,明确说:今天我们的重点任务是管理好时间,而不是完成这些任务。那现在明确任务了,你要预估一下完成的时间。我以为他会犯难,结果小伙子觉得这件事很有意思。他对大部分任务都心中有数,每道题大约用多长时间都很笃定,总说平时就是用这么多时间。
看来他并不是没有时间观念,只是不会管理自己的时间,他更适合“被安排”。我只是在极个别不明确的地方给了建议,并告诉他尽量多给自己预估一些时间。但是小伙子很苛刻,他愿意更精准些,明确表示他想尝试一下。
定好计划还没有完,我问他如果时间到了没有完成怎么办?他愣了,显然这又是他没有预料到的,这个年龄的孩子们更愿意冲锋陷阵,完成各种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但是也常常会一蹶不振,果断放弃当初豪迈的誓言。我告诉他两点:第一,没做完的时候不要焦躁,要理解这是正常现象,这是自己无法预估的东西在干扰行动,“不可预见”是我们学习、考试,乃至将来工作生活中常常碰到的现象,这时候要感到高兴,因为自己在积攒应对“不可预见”的经验和方法。第二,保证质量不下滑的情况下延时完成,然后反思,哪里出现了“不可预见”的现象,下一次可否纳入自己的掌控范围。孩子欣然领命。
这时我发现他窝在茶几上写字不太舒服,建议他去书房独自写作业。孩子进去看了一眼出来了,要求继续在茶几上写作业。我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原因,也许他愿意和我在一起,也许他是因为客气,也许他只是觉得沙发很舒服。不得而知,但是更重要的是,接下来的两个小时,他很安静地完成了手头的作业,没有喝水、吃水果,也没有起来上厕所。
我要求他每完成一项就打一个五角星,完成得好可以多打几个,他乐此不疲——像个攻城略地的将军,杀伐决断,一路高歌猛进。我还特意检查了他的语文作业,基础和阅读理解基本上都没有错误,这说明他很认真地在完成,没有任何敷衍。
到最后他反而干劲儿更大,坚持要写完再吃饭。他很在意自己是否能够完整地完成任务。等这一切做完,我们一起吃午饭的时候。孩子自己主动总结说:比预估的多了十分钟,主要是政治的学案上我少算了一道题,我以为正面都写完了,其实还有一道题,就是这道题耽误了时间,要不然我的估算正正好!——他对自己的估算能力非常得意,我也坦然表达了我的佩服。
接下来我问了两个问题:第一,你觉得今天我对你最大的帮助是什么?他似乎觉得我没有做什么。我直接指出他最初打算写的时候在磨蹭,拿到我给的便签后就完全变了一个人。他坦言其实自己也有专门记作业的本,写完也会划掉,也很有成就感,只是没有预估时间。第二,以往你总是拖延,今天为什么没有拖延。他说:有了目标就不会拖延了。
小结:
1.我们认为非常简单的事情,对孩子来说可能就是非常难的。比如拿起便签写下来所有的任务,并且预估时间。孩子今天特意带走了那张便签,他说以后要照着做。
2.再多的命令都不如坐在孩子身边,给一些具体的指导和要求。
3.真正的帮助一定是满足孩子最迫切的需要。保护孩子的自尊,观察孩子的内心世界,判断他遇到了什么困难,不要自以为是地把自己的需要当做礼物施舍给孩子。孩子没有意识到我今天哪里帮到他了,其实这正是我想要的效果。
4.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不一定表扬,但是我们要“看见”。就像是培育植物,天天浇水,它们每天的变化未必那么显著,但是我都相信种子终将长成参天大树。对待孩子也要有“看见”的功夫。我把孩子的便签拍照给他的父亲,父亲没有看到孩子做计划并预估的时间的行为,却说孩子昨晚骗他说数学作业已经写完了,于是很不满意。这是不对的。
总之,做父母,做老师,都是一门功课,得拿出十二分的耐心和细致来。用南明教育的话说,就是“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