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
最后的大一统王朝满清,封堵之前历届大一统王朝灭亡之路径:外戚(西汉)、地方豪强(东汉)、军事藩镇(唐)、外敌(宋)、内廷宦官(明)。嬴政之“一世、二世、三世…………万世”之理想,或许于满清王朝实现之。1840年国耻(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前的满清,有望以不死之僵尸,实现大一统国家之万世基业。
如依据梁启超发明之“中国”概念,1840年国耻(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后的满清王朝,应列入世界史之中国篇。
1644年之前的满清王朝(努尔哈赤与皇太极),则应列入明史范畴。 1644年至1840年,两百年满清王朝历史之总结与概括是:封堵王莽(外戚)、袁绍(地方豪强)、安禄山(军事藩镇)、忽必烈(外敌)、魏忠贤(内廷宦官)之路径,实现大一统集权国家鼻祖嬴政的万世理想。
今人视角,满清之光辉业绩,不在于封堵一切灭亡路径,而在于大幅度增加“自古以来”属于华夏领土之面积。满清之地图绘制员,虽无法清晰绘制出满清之国界线(因尚无国家之概念),但满清王朝因其“多民族联合体”之特殊体制(而非武功),在名义上,将嬴政奠定的“中国本部”之外的蒙古、新疆、西藏等周边地区,列入“中国”之领土范围。 满清入主华夏,被认为是“得国最易”之大一统政权。
满清的“得国最易”,缘于满清之入主,是以“平乱”为旗帜。以“平乱”与“恢复民生”的名义入主华夏,是满清治理华夏合法性的根本。
流寇进犯北京,崇祯帝煤山自尽,明政府不得不迁都南京建立南明政权。满清八旗部队应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邀请,入关参与剿灭流寇。清兵南下与南京之南明政权直接交锋前,满清在北中国的军事行动,是协助明朝追剿流寇,而非蛮夷入侵华夏。
当清兵南下与南明政权正面交锋时,满清军事行动的解释,仍然是“平乱”与“恢复民生”。既然南明政权无法剿灭流寇,满清欲“解救万民于水火中”,与汉人部队共同扫荡南中国流寇,扑灭乱世之战火,也非蛮夷入侵华夏。
“华夷之辩”爆发于满清“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令,此时的华夏子民的体会是,亡国奴的身份标识已经出现。但满清以惊人速度汉化,快速进入“康乾治世”的轨道,此时的华夏子民的体会是,与其当明太祖朱元璋的子民,还不如当康熙乾隆的子民,亡国的记忆化为乌有。 满清王朝入主华夏,一如既往保持女真祖先灭宋建金的优良传统,主动汉化,迅速完成东北部落到华夏主人之角色转化。 满清统治汉族之成功,集中体现于满清入关约200年后的太平天国战争。汉族士大夫的精英代表曾国藩,主动创建湘军,剿灭汉人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曾国藩替满族主子殚精竭虑,原因在于“维护儒教”。洪秀全发动民变,成为满清之心腹之患,太平天国用不伦不类的外来邪说“拜上帝会”摧残孔孟儒教,成为曾国藩等汉族士大夫痛心疾首的天然敌人。
满清掌握统治华夏之奥妙,即以儒教为连接点,构建满汉共同之价值观。满人尊重汉人之儒家传统,同时尊重汉人知识分子崇尚“做官”的传统,以儒学作为控制与拉拢汉族知识分子的工具。至于统治目不识丁的自耕农,只需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并不在意天下是朱明皇室当天子,还是爱新觉罗皇室当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