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唤》

作者: 空心木鱼 | 来源:发表于2018-12-12 11:58 被阅读3次

读了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唤》,感觉整个的基调是衰败的灰暗的绝望的混乱的,让人产生一种压抑的难受。

读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唤》

故事用“我”-孙广林的视角,用一种静止的旁观者的身份,来缓慢讲述他的整个童年。从孙广林出生到六岁在南门的生活,以及被军人王立强收养五年后重新回到家中,孙广林每个阶段的小伙伴,他的兄弟父亲母亲祖父祖母曾祖父,每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发生的激烈碰撞和耐人寻味的故事,村子从拆迁到改为棉纺厂成为城镇居民,孙广林从农村到城镇到去北京上大学,以及主人公经历每个阶段后性格的变化。一气呵成,我也是看的很过瘾。

故事发生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百废待兴,所以故事中有种惨淡的生活气息贯穿其中。但是也很贴近生活,真实的描写了底层人们精神上的匮乏,面对死亡的冷漠,对各种恶趣味的幸灾乐祸。亲情友情爱情都真实而可怖。虽然小说用孙广林的视角来描述整个故事,但是并不是以第三人称去写,有些时候是他看到,有些是回忆,还有些时候仅仅是感受,作者始终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线上来回穿插记录感受,如果单从故事来看,有些纷杂。但是整体上作者又分了脉络清晰的四个章节分别来描述他想表达的事情,所以当读完全本书,会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再去回忆完全不觉得杂乱了。孙广林的性格是孤僻的内向的,毕竟经历了幼年的收养回归,童年的伙伴苏宇的早逝,家庭关系的不堪扭曲,但是又分明能感受到他的呐喊,对他的生存的环境的无奈和抗争。在整个故事里我总是能体会到一种特别矛盾的心理,这应该是那种年代所特有的成人的麻木和有了觉醒的年轻人的精神需求。

当然这种父辈们生活的环境,让我来真正体会,有很多情感是无法理解的。只能是站在外围试图打开一扇窗默默的窥视一角而已。但是又很能感同身受,毕竟我也是踩在了那个时代的尾巴上,资源匮乏的童年时期,天真浪漫和乏味懵懂是一起成长起来的。

故事读完总觉的意犹未尽,看似复杂的时间线人物线,却都鲜明的跃然纸上,一点不拖泥带水。个人感觉挺好看,值得再读。

相关文章

  • 读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唤》

    读了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唤》,感觉整个的基调是衰败的灰暗的绝望的混乱的,让人产生一种压抑的难受。 故事用“我”-孙广...

  • 余华先生《第七天》

    读余华《第七天》 先后读了余华先生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在细雨中呼唤》《第七天》。每一本书都让我...

  • 2022-02-21

    读余华的书——《在风雨中呼唤》写得都是些小事,但它却不经意间唤起你对童年的记忆。 那般清晰却又那般模糊。 仿佛是白...

  • 余华笔下的李光头

    前段时间读了余华的大部头小说,六百多页的《兄弟》。 余华的几部经典小说如《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唤...

  • 文学大家的基向作品整理

    沈从文 边城、虎雏、喽啰 白先勇 孽子、树犹如此 余华 在细雨中呼唤、兄弟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 袁郊 ...

  • 读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在细雨中呼喊》这本书是余华早期的作品,九十年代初出版,比我年龄稍大,在后面二十多年里,几经再版,被翻译成了很多国...

  • 读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余华比较有名的作品是活着三部曲,《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在细雨中呼喊》。最后这部是最近才读完的,发现这本...

  • 读《在细雨中呼喊》-余华

    刚刚吞没了一个生命的河流却显得若无其事。我是在那个时候知道河流也是有生命的,它吞没了我的弟弟,是因为它需要别的生命...

  • 读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上周读了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文学价值与社会价值自不必说。只想说说他的文字。 记得看过余华一个采...

  • 读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

    于是我找到了生与死之间的不同,活着的人是无法看清太阳的,只有临死之人的眼睛才能穿越光芒,看清太阳。[余华]《在细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wpu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