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窦娥三岁亡母,同身为儒生的父亲窦天章流落,六岁前到了楚州住。家贫,七岁的窦娥被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得了银子做盘缠的父亲离开去应试了。
父亲是爱女儿窦娥的,卖女出于无奈,对蔡婆婆多有叮嘱,希望“看覷则个”,又希望多宽容,当打则骂,当骂则少骂。可见父亲好心。又叫窦娥不要顽劣,这是要顺从。父亲还对窦娥管教过,教三从四德。父亲后来说的“窦家……五世无再婚之女”中女子不二嫁的思想对窦娥应也有影响。而窦娥一出场便是啼哭父亲离去,可见父女情深,于是管教有效,颇影响窦娥善良、顺从性格及守贞节、守孝道意识的养成。而母亲缺位、与父相依、生活流落的不辛遭遇,使窦娥渴望平稳安定的生活,珍惜美好情感(比如父爱),也需要情感(比如母爱)。
第一折:外出讨债时蔡婆婆被赛卢医谋杀,遇张驴儿父子搭救,连带窦娥也要挟着做媳妇。
此时窦娥已二十岁,十七岁时与丈夫成亲,不到两年夫死,如今孝服将除。年轻轻轻的做了寡妇,与同寡的婆婆相守度日,连同先前遭遇,窦娥也叹命苦,说是“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又说天若知道怕天也瘦。青春正好,爱情体验短少,生活忧愁绝望,看不到出路。于是窦娥开始思考人生,认为命运合该今世遭忧,只能守贞守孝度日,来世再盼个人幸福。
这是忽略了个人情感需求,认命服从;但她并不是麻木的。“嫁的个同住人”或许是合意的,恩爱过,从她多次以夫妻情分劝讽婆婆可看出。念着对丈夫的感情,或许有精神洁癖,守贞便不只是因礼教,而多基于人性,出于深情。
守孝也同样,不是愚从,也有感情基础,积极作为。毕竟童养媳的岁月,婆婆待她应是好的,给予像母亲一样的关怀,双寡后又相怜相依。婆婆外出讨债,窦娥等晚了会担心,一回来便问吃饭么,自然流露关心。而婆婆先叫张驴儿父子在门外候着,自己进家门同窦娥说再嫁之事,先上来便啼哭再诉说,是要窦娥心软好答应。可由此见窦娥是倔强有主窦娥形象分析:善者的命运博弈见的,平日孝顺婆婆但不事事盲从。听说婆婆要再嫁,窦娥冷静分析家里物质条件、年龄和舆论,不赞同。听说自己也要再嫁,又看见了那父子,便觉他们是小人图色谋财,更不同意。且情绪起了波澜,直讽刺说婆婆“怕没的贞心儿自守”。这更看出窦娥对个人情感是有体会认识的,她懂得婆婆守寡多年后对再嫁半推就的渴望;但不是什么人都能嫁,有图谋的张妒儿父子甚至可能威胁她们的生存;所以她反对,不是反对追求个人幸福,而是反对因追求而盲目。这里她对婆婆是哀叹其不清醒,对张驴儿父子是怒恨其居心不良。同时她开始思考妇女命运,寡妇难当,认识到女子追求个人幸福是艰苦的,命运不公。她选择性认命,守贞守孝,符合自己的情感,又能保障生活、捍卫自己。
第二折:张驴儿向赛卢医讨毒药,欲害蔡婆迫窦娥从,误杀了父亲讬给窦娥,案子闹到公堂。
先是窦娥再劝莫许亲,反对收留那父子,又说贞节事,其实是说真情相随,想打动蔡婆。说的是女子为情付出,不也是反讽与张驴儿父子无情感不必结合。当张父死状,蔡婆婆啼哭;窦娥是看不惯的,她冷静分析后事处理,又说不必哭啼,因为这是错付了情意。而与张驴儿诬陷驳斥,窦娥看清事理,刚强不畏地面对。张驴儿威胁,婆婆软弱要她顺从,窦娥拿贞节当武器,又答说要官休是想以法制为武器。到这里窦娥还是相信命运给人活路,能与婆婆安稳度日,物质不乏,人格尊严也可守,虽然说不上幸福,但善有善报,善者不会被恶人恶事夺了生活。
然而现实的黑暗颠覆了她的命运,也颠覆了她的认识。官府贪腐,官员败坏,盼着明镜高台还清白,却等来无情棍棒。受了刑的窦娥说是婆婆惹来的祸,又劝世间女子要二嫁的,看看自家这个例子。这里有作者关汉卿思想的化入,是对女性命运的关切,劝妇女在追求个人幸福时也要清醒认知,勿因急切而招来不良人惹祸端。于窦娥,则是由己及人,认知女性命运,同情女性劝世间女子都是出于良善,人格得到升华。而对自身之外的社会现实,窦娥先是认识不够的,这才开始认识,被拷打冤枉,开始质疑控诉,斥天“怎么的覆盆不照太阳晖”。意志坚强,不肯屈招,展现了善者的强硬坚守。却被官差抓住善人弱点,拿婆婆迫她,不招便招婆婆,窦娥只能屈招辱节,死自己保婆婆。这里是出于感情怜惜婆婆,又出孝礼。孝礼反而与官法冲突了,认孝反被法诬,制度不合理。被下囚的窦娥质疑“想人心不可欺,冤枉事天地知”。而蔡婆婆的“兀的不痛杀我也”反证了窦娥行为不是无意识的愚孝,是对婆婆真正的关切。此举悲壮初显,体现窦娥善者品行高贵。
第三折:窦娥上刑场,别婆婆,发誓愿。
窦娥认清了黑暗现实,怨骂天地也即指斥当权者,深感命运捉弄,善恶颠倒,不信命了,却也叹无力反抗命运,只能落泪。虽被命运欺穷,心仍怀善,怕前街里被婆婆见了伤心。实见了,又求婆婆在自己死后祭奠,说出此生作为,则是对命运的不甘。自己一生孤苦,守贞守孝,有礼有节,却得惨死,都是“没时没运”,命运不公,那就反抗命运。于是窦娥立下三桩誓愿,警示世人,同时也是与命运争斗,不要使善者沉冤。三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都有来由,讥讽着现实,“皇天也肯从人愿”,却要人以死为代价,合情理又显悲壮。而窦娥说“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可见她对命运的认知与社会现实结合,认识更深刻,反抗也就更有意义。
第四折:窦天章官身归楚州,窦娥魂来拜父亲诉冤情,冤案重申。
窦娥冤魂上场,生前少做哭啼的她死后每日哭啼,这是从前不怨命到被命运背弃后不满不服,又说道“急煎煎把仇人等待”,这是要以复仇反抗。于是她的魂主动去找有了势剑金牌的父亲,几次挑灯引父亲看案文,细说案情,说辞也表了贞与孝,是要看重贞孝的父亲相助雪冤。又道以贞孝保自身而不能,成了冤案,要惩坏人,报冤仇。窦娥对现实坏势力、坏制度认清了,这是坏官法不给命运公平便自求,自己掌控。到与张驴儿对质,又反骂又打,再不肯屈认罪,公开地撇开担罪的命运。再说“本一点孝顺的心怀,倒做了惹祸的胚胎”“衙门自古向南开”,是窦娥对现实进一步认识,识其本质,礼教似乎与官法矛盾了,官法也未必是好。但最后只能寄希望于明君清官,靠好人积极作为,便嘱父亲“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这也是窦娥对黑暗现实的抵抗,自己被冤雪冤,被命运摆弄过又赢回主动权,反想到世间其他冤狱,不合理礼法下的惨案,便希望多些像父亲这样的好官。又要把屈死的罪伏改,连同此前誓愿应验,都为警醒在世人,少些窦娥冤,特别是望女子能少被命运误,可见窦娥的人性关怀。而她自我意识的觉醒、对命运自主的认知反抗,又始终不反礼法的好处,同她最后嘱父亲收恤蔡婆婆一样,窦娥始终善良,对人真心关怀。
可以说窦娥这个悲剧形象很有教育意义,她遭遇身世不幸变得独立坚强,又能心怀良善关怀身边人,勤事务实。经历人生大冤前后,自主意识觉醒,努力想掌握命运。最后认知社会现实,看清善者的命运本质,自雪冤情,又警醒于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