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无意看到一个故事,感触良多,遂记之。
一个木匠,造一手好门,他费了多日给自家造了一个门,他想这门用料实在、做工精良,一定会经久耐用。后来,门上的钉子锈了,掉下一块板,木匠找出一个钉子补上,门又完好如初。后来又掉下一颗钉子,木匠就又换上一颗钉子;后来,又一块木板朽了,木匠就又找出一块板换上;后来,门拴损了,木匠就又换了一个门拴;再后来门轴坏了,木匠就又换上一个门轴……
于是若干年后,这个门虽然无数次破损,但经过木匠的精心修理,仍坚固耐用。木匠对此甚是自豪,多亏有了这门手艺,不然门坏了还不知如何是好。
原来,优势也许就是我们的阻碍忽然有一天邻居对他说:“你是木匠,你看看你们家这门?”木匠仔细一看,才发觉邻居家的门一个个样式新颖、质地优良,而自己家的门却又老又破,长满了补丁。
木匠突然明白:是自己的这门手艺阻碍了自己家门的发展。于是,木匠一阵叹息:“学一门手艺很重要,但换一种思维更重要,行业上的造诣是一笔财富,但也是一扇门,能关住自己。”
于是,我想到我自己。
多年前,我连续教了好多年九年级。那时的教材,坚持不懈地一副老面孔。最初教的一两年,我会深入研究每一篇课文,然后设计一种自认为最好的教学方案。
原来,优势也许就是我们的阻碍几年下来,我逐渐熟悉了每一篇课文的教学步骤,并把这个教学思路固定下来。后来,我仗着轻车熟路,不再如当初一般深入研究课文,每次上课,只是看两眼课文,就能去教室充满激情地讲解课文。
起先,我洋洋得意,以为我已很是老道,如此轻松,也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但长此以往,我逐渐意识到,其实这么多年来,我的教学水平一直都停步不前,因为很多年里,我一直没有突破自己,更别说改变和创新。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大抵说的就是如此。
于是,我申请从七年级重新开始教起。隔了两年,时间的流洗去了我脑海中很多固有的痕迹。再去教九年级时,我只得再重新研读教材,揣摩课堂。我发现自己竟有好多新的思维的火花,而且比以前的方法要好很多。
今年,我再一次教九年级,我主动从记忆中完全抹去曾经的教法,再次从零开始,仔细钻研。我欣喜地发现,今年,我设计的教学过程更加走心,更加注重触摸文章内在的意理。语文课也上得更有味道,对于学生而言也更有实效。
由此我想,当一个人拥有某种优势,便会形成了某一根深蒂固的习惯方式,如是,也许于你并无裨益,或许甚至是一种阻碍。此时,学会适时清零,从头开始,也许我们会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