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好像全世界都在加班,互联网公司打头阵,华为的加班多恐怖不用再说,阿里的996制(朝九晚九,每周工作六天)也曾闹得沸沸扬扬,我的上一份工作,加班也是常态,我还和同事讨论过:是不是所有的工作都是这样?还是只有我们是这样?忙到一天工作14个小时都还有做不完的事情。她告诉我:所有的工作都是这样。
但我觉得不是这样的,不应该是这样的,真的有这么多必须今天完成的事情吗?
我并不排斥加班,在某些重要和关键的项目上,或者处理一些紧急和突发事情的时候,加班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加班成了跟上班一样正常的事情,那一定合适,每天的工作量都是超负荷的,企业的重要项目那么多?还是非重要项目也需要加班完成?
甚至由于技术的进步,加班还延续到了个人生活中,手机可以随时随地工作,于是我们有了处理不完的事情,慢慢地造成了界限的丧失——工作和生活分不清 ,其实更确切一点应该是工作入侵了生活,于是越来越多人开始抱怨:我忙到没有自己的生活。
02
但真的是在抱怨吗?越是职场小白越享受加班的过程,我刚入职的时候都抢着加班,休息日主动到公司去工作。因为存在一个认知误区:能力源于自我评价而非结果。
很多时候抱怨自己忙碌,是有一点吹嘘的成分的。每天做很多事情,天天加班,带来『自我非常努力』的认知往往会让人产生『我很优秀』的错觉——我态度诚恳,踏实能干。当结果好的时候,理所当然,毕竟我那么努力;当结果不好的时候,会安慰自己再坚持一下,只要努力,结果肯定不会差。所以每天都会给自己揽很多的事情,一天要说无数个模糊的“yes”。可是你明明知道,做一件事情容易,要做好可不容易,很多时候,我们完成的那件事明明可以精益求精,可以做到极致,但是没有时间了,因为还有太多的事情等着你去做。所以哪怕结果不尽人意,总会有人安慰你:没关系的,你这么努力,这么勤奋,一定会熬出头的。
可是,为什么会相信,忙碌就是勤奋呢?有意义的忙碌才是勤奋,没有意义的忙碌叫做浪费时间。
看一下这张网传的首富王健林行程单: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你能说他不勤奋吗?当然不能,凌晨4点起床,到傍晚19:10,工作时间大于等于15个小时,非常勤奋了。可是仔细看一下,他这一天做了几件事?
三件对吗?健身、用餐、海南万达城项目签约。健身是为了长期保持良好的状态,用餐是保证当日充沛的体力,每一件事情都不可或缺。
03
很巧,新精英的古典老师也是力倡每天三件事,不要多。但这三件事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所谓“精于心,简于型”,只有经过思考,让真正重要的事情进入你的日程表,然后一步一步,稳稳当当地去做,才能把事情做得透彻。
你会发现事情不再多得拥挤,你可以把事情做到位,当然你也不得不做到位,因为这是你一天中唯三最重要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当你明确什么更重要的时候,你也就有了理由和底气去拒绝那些琐碎的,不重要的事情。
当然,要真正做到“简于型”,可能还需要一点敢于说“不”的勇气。我知道,你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不想或者不敢去说“不”,那么一样的,那些不重要的事情也会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找上你。但我想说的是,一个明确的“不”比一个模糊的“是”更优雅,一开始不能自己安排生活的优先次序,那就只能任由别人替你安排,所以要勇敢地say no.
我们的大脑就像搜索引擎,你进行搜索的时候,如果没有想清楚关键词和关键词之间的关系,随便想一个词就去搜索,会出现无数条相关信息,在这些信息中找重点无疑是困难且浪费时间的。这种情况,搜索引擎的反应速度越快,造成的时间浪费越严重,就像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的:没有比高效率做无用功更无用的事情了。但如果,在开始搜索之前就想清楚关键词,以及关键词间的关系,再进行搜索,那么得出的结果会更少更精确。久而久之,你的大脑就会被锻炼得像一个高级搜索引擎一样,能够快速精确地筛选出重要的事情,这样不就减少时间、精力和情绪的内耗了吗?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相信且去践行精要思维:时间和精力只用于有用的事情,承认我能做任何事情而不是所有事,专注去做那些最重要的事情,那我们一定会充满秩序感、高效、享受生活也享受工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