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亦权
现在,“控制情绪”这几个字似乎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里,“控制情绪”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成了“修为”与“素养”的象征。
不过,我觉得这顶多算是“部分合理”,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控制情绪”甚至是有害的。
一
我曾经有一个同事,他人挺好,挺聪明,只是外表有点“傻乎乎”的样子,同事们总喜欢拿他打趣嘲笑。
每一次,我这个同事都只是陪人笑笑,不和别人争吵,但在我离开那家单位的半年后,我听说他因为打人而被拘留了。
后来,我在街上遇到他,我问他为什么要打架,他说:“TM的,我一次次地忍让,可是他们太欺负人了……”
不需要他接着说,我心里已经全明白了。
每个人都会有“忍”的时候,“忍”是什么?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控制情绪”,只不过有时候忍无可忍,就不愿再忍。
我不太喜欢拿别人打趣,更不喜欢嘲笑别人,我喜欢尊重每一个人,哪怕这个表面上挺“傻乎乎”的同事。
但事实上,我也知道,很多同事们的“打趣”其实本质上也是一种“友好”,只不过我这个同事并没有理解到这份“友好”,他的感受只是“被别人欺负”了。
他虽然每次都陪着别人笑,但笑中带着委屈,带着怨恨,甚至暗暗带着某种复仇的准备。
二
我有个朋友,他不太会说话,但他老婆却是能说会道,很上台面。
每次聚餐,他老婆总是有说有笑,而他却总是闷声不语。我那朋友总是担忧老婆这么有魅力,会不会吸引很多别的男性。所以他虽然从来没有和老婆吵过架,但日子却过得非常压抑。
终于有一次,他在外面和老婆一起吃饭回来的路上,他再也压不住心里的火,他大骂老婆在场面上这么会说话,他大骂老婆说:“我就不信你外面会没有男人!”
两个月后,这对从来没有吵过架的夫妻,居然离婚了。
女的说:“没想到这十几年我居然一直生活在被怀疑中。”
男的说:“我每天痛苦,还不如干脆结束。”
为什么我这个“每天痛苦”的朋友,在此前看上去每天都能老婆好好相处?
我想了很久才想明白,这叫“控制情绪”——他控制着自己的情绪,不想说话,不愿发火,遗憾的是,他的“控制情绪”,最终却使他的情绪更加恶化。
他在平静的大地下蕴育着更加汹涌的岩浆,十几年平静的家庭生活,只不过是火山喷发之前的春暖花开。
三
“控制情绪”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它总是意味着压抑自己,但这种痛苦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我无法分析别人,但我可以剖析自己。
我的厨艺挺不错,我的很多亲朋好友和我老婆的很多闺蜜姐妹都知道,只要我不是特别忙,通常我都会主动下厨去做饭。
我有一段时间稿子特别紧,每天要连续写作16小时,我老婆一连做了一个礼拜的晚饭。
那天她在厨房洗菜的时候,我去洗手间,我看见她忙碌的样子,心里十分难过,我放下我的稿子,端了一个小板凳放在厨房的门口,我对我老婆说:“老婆,谁都知道我厨艺好,但是如果总是让你做饭,那我不就是让你享受一个虚名吗?我来做吧。”
我接过老婆手中的活儿,开始忙碌,让老婆坐在厨房的门口陪我说话,但是她没有马上过去,她只是从背后抱紧了我。
我看不到她的脸,但是我能感受到,她很感动,她很快乐,她很满足,她很幸福。
四
我说这些并不是为了秀恩爱,而是说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观念。
很多男性会说出“老婆讨来干什么的”、“大老爷们下厨做饭太没尊严了”这样的话,好像男人在家里就应该靠在沙发上喝喝茶看看电视,然后女人就应该拖地洗衣做饭一肩扛起,好像男人只有这样才有面子,所以也就经常因为这些琐事而破坏家庭氛围,甚至引发口角。
我在日常生活中,心里想的最多的是“我能多做一点什么”、“我可以为老婆分担一些什么”、“我怎么样做能给老婆更好的感受”……
当判断和衡量的方式不一样,心里的感受也就会不一样。
所以,当有些男人一边做家务一边“控制情绪”的时候,内心依旧是痛苦的,是愤怒的;而我却是一边做着家务一边享受着快乐,或者说传递和散发出了更多的快乐。
这种差异来自于哪里?来自于生活的方式和观念。
五
前几天,我去成和超市买东西。
在收银台付钱的时候,一对小夫妻来到我们前面的收银台,问收银员能不能从这里进去。
收银台的姑娘告诉他们不能从收银口这里走,需要从超市入口进入。那对小夫妻虽然离开了,但是一边走一边扭头回来盯着那姑娘看,眼神中全是不满,嘴里还叽叽歪歪地念叨着一些什么。
我可以感觉到,他们当时正控制着情绪;我猜他们的内心是充满着愤怒的,只不过那种愤怒的情绪被控制住了而已,而情绪被控制,其实是很痛苦的。
六
今天中午,在我身上发生了一件小事,我觉得可以用来当成正面的例子:
今天上午,一家电器超市的女店长联系我,说今天中午他们要去鲁村一趟,回来后约着一起吃饭。我问她“能带老婆吗”,她说“能带”,那我就欣然接受了。
我有一个理念:不带老婆不成行,不带老婆不聚餐。
我不是不懂客气,而是我觉得,友谊,从交往开始。过度的客气,会阻碍我收获友谊;而真诚的接受,我也不会只想着占别人的便宜。
我很爽快地答应了。不过,我考虑到我们并不算太熟,我也无功于她,顶多也只是在一年前做过她的顾客,此后也只是在我的微信群里说说话,她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动力要约我们一起吃饭。
所以我虽然答应了,但我认为这次约餐可能会失败:
第一,她们全家人有自己的活动计划,这些计划随时会变化;
第二,我毕竟无功于她,她并没有特别足的动力要叫我们吃饭。
这并不是说人家就非要愚弄我,而是某种临时的激情才让她发出了这个随时会变化的邀请。正因为我考虑到这些,所以我对她说:“如果计划不变,提前通知;如果计划有变,也提前通知。”
虽然这样约定了,但到了11:00的时候,我就把米饭煮上去了;11:10分,我已经把菜洗好了;11:30分,我已经开始做饭了。
我有一种直觉,因为很多可能我无法想像到的原因,这次餐是肯定约不成了。
果然,到了11:50的时候,她来信息了,她告诉我因为一些原因,这次约餐约不成了。
我欣然接受这个结果——这对我来说并不是意外,而是半个预料之中,因为我早就做好了准备,所以我也不觉得受到了什么伤害。
我会依旧是她的好友,至少是依旧是很好的微信好友。
即便她在背后笑嘻嘻地对别人说:“陈亦权真好笑,我一叫,他还真答应了。”
我也不觉得我需要生气,因为我会觉得一个人如果真能创造这么肤浅的快乐,那么她继续快乐好了,我会庆幸我没有成为她的好朋友。
七
这件事情,如果发生在别人身上会怎么样呢?
我想,或许有很多人会耿耿于怀,会气急败坏,一边生气一边告诉自己要“控制情绪”。
但是,因为我理解别人,也理解自己,更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性质和随时会发生的变化,所以我的内心依旧充满快乐,至少我没有生气,没有痛苦,没有需要控制的情绪。
只有心中充满愤恨的人才会需要“控制情绪”,而豁达的人是不需要“控制情绪”的。
最奇妙的是,“控制情绪”的人,内心会一直处在愤恨与痛苦中;而不需要“控制情绪”的人,内心会一直处在平和与快乐之中。
当然,这种快乐也不是没有底线的。没有底线的谅解叫不自重,没有原则的包容叫没骨气。
我只是说,当我们面对一些可以做到的事情,不如换一个方式去做,去品味,去感受,不要让自己一边做着还一边委屈和愤恨着,而对于自己一些无力改变的事情,我们可以去换一种方式让自己释怀。
控制情绪,不如改变观念。
真正的“修为”与“素养”,不是控制住自己心里的火气,别让火气发出来,而是让自己成为一个豁达而开朗的人,拥有一种不需要控制也很快乐的心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