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不就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不就是学生发生学习的地方?
然而,实事上,常常不是。
看看很多很多大学里的本科生课堂,前面老师埋头讲,学生下面埋头玩手机、看课外书,睡倒一大片;再看看绝大多数的职业大中专的课堂,学习几乎一点没有发生,而老师却在讲着课。小学的课堂,据小学老师讲,常常一半时间在维持纪律,维持好纪律开始讲课,而能真正有效学习的学生也是不多,用很多小学老师的话说,就是我们能努力保证的就是让他们安全,至于学到什么,真的无法保证。只有自觉一些的孩子,脑子反应快一些的孩子能跟得上,那些注意力差、脑子反应慢的学生几乎一节课、一天的课,脑子里啥也学不到。
就像我们平时开大会,领导在上面讲得不亦乐乎,我们在下面玩手机,偶尔听到一两句感兴趣的或感觉有用(其实一般也没啥实际用)的话,便抬起头听一下。
其实课堂上,我们很多时候,不少学生跟我们开会听领导讲话差不多吧。
目前最追求课堂学习质量、学习效率的,应该就是广大的初中、高中的课堂了。因为升学压力太大,形势逼得太紧。
然而,我们的课堂上,也常常无法做到让学习真正发生。
常常是因为老师太能讲、太想讲,太有表达欲。而完全不顾学生的实际学习心理。就跟领导开会讲话一样样。
老师们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我讲了,学生当然就学习了。
虽然,听讲,是绝大部分人学习的最常用方式,但是,怕也常常是效率最低的方式。
听讲的学习方式,从老师角度,无论如何,都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而从学生角度,只有优秀学生、学习主动性、自我控制力强的学生才能成为有效的学习方式。而对于大多数资质平平、表现普通的初中学生,老师讲、学生听,都不能说是一种真正有效的学习方式。
所以,我们的课堂,很多很多时候,学习,常常只在少数学生身上真正发生,而对于大部分学生,仅仅是发生、低效发生,对于基础薄弱、专注力差,学习动力又不足的学生,可能一点也没有发生。
所以,我们的课堂,在老师很认真、很精心地讲课的情况下,常常是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在真正有效地学习,三分之一要多的学生在非常被动地、低效地学习,剩下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可能啥也没学到。他们是闭目塞听、听而不闻、冲耳不闻、心不在焉。
这已不仅仅是学生的个人因素了,这必然是老师的责任。
听了很多老师的公开课,也反思自己二十几年的教学经历,几乎只要自己讲解超过20分钟,就一定有学生,而且常常不是个别学生,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师的讲解内容上,即使他在听,在记,在回应,但我也能感觉出,他们不入脑,不入心,没理解,没听懂,因为他们只是听了听,记了记,没有真正学习,我常常会觉得,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超过十几分钟二十几分钟的讲解,对于学生而言,很多情况下就是类似我们平时听了一会某专家的讲座,听一下,看会儿手机,走走神,再听一下,再聊聊天,走会儿神,再听一下,嗯,有点道理,是这么回事,然后散会。学生听课,很多进候,只是听到,了解,表面理解,但往往没有真正领会、深入理解,只是知道了。这不是有效的课堂学习。
很多人,包括学生,如果一节课老师没有讲什么,就觉得这节课啥也没有,老师不讲,好像就不知道怎么学,然而实事是,老师讲了,不也跟没怎么学一样吗?
让学习在课堂真正发生,就必然让学生当堂去读、去说、去写、去交流、讨论、展示、讲解,去亲自整合学习材料,去亲自梳理知识、总结知识,而老师,只需要去构建一个让学生亲自梳理、总结、交流、讨论、展示、讲解的一个情景就可以了。
老师的讲,只应该用在让学生如何真正发生学习的地方,只应该用在学生自己遇到的疑点、难点之处,只应该用在学生在自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需要帮助的地方、处理错误的地方,此外一切讲解,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在课堂真正发生。
我常常觉察到,很多学生完全可以在老师明确的任务指引下,进行有效的学习、思考、梳理,但却常常因为老师喋喋不休的讲解,只能去听,反而无法静下心来去完成老师既定的学习任务,只好课下再做训练。
为什么我们不能在课堂上,就把学生要掌握要学习的东西,给他们时间去记、去思考、去讨论呢?老师只在他们理解不了的地方去讲解,老师只要努力去判断哪些东西要整体讲,哪些要个别讲,而不是自己紧紧束缚着学生紧紧跟着自己的讲才能学习。
记得高中我上物理课,那是一个很和蔼的老教师,他只要上课一讲,我几乎必然打瞌睡,如果他在前面看着,让我们自习,我便能认认真真钻研课本,无论是概念、还是例题,还有课后的练习题,我绝大部分都能搞得定,我不是那种脑子很灵活的学生,我需要一个慢慢消化、自我揣摩的过程,可惜,那时老师常常整节整节课地讲,我几乎是整节课整节课地打瞌睡,到了我的儿子上学,我发现他更是完全地继承了我脑子 反应慢的特点,不仅如此还大大强化了这种特点。教学二十几年来,我有幸常年都带一个特别优秀的班,学生个个出类拔粹,学习态度端正,听课状态良好,也偶尔会有几年带普通的班,还有一些基础特别薄弱的班,我都发现,只要讲得时间长,学生的真正学习效率都不会高,只要我管好嘴,给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与任务,让学生自己去读、去背、去写、去练,他们总会做得更好。即使那些基础非常薄弱的学生,只要在课堂上给他们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专门地去多读一读、多写一写,哪里不懂自己提出来问一问,多针对他们的个别问题去讲解,他们总能让学习真正发生,总要比上课只被动地听要好。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那时还没有什么课改的提法,有一个语文科的老校长,在我们备课时常常提醒我们年轻教师,要去多听听数学老师的课,他常说,语文课最应该向数学课学习,你看那数学老师的课,几乎都不怎么讲,一节课就是动不动在黑板上写几个题,然后找学生演板(到讲台上在黑板上直接写解题运算过程),其他学生在下面解题,演板的学生完成后,再让下面其他学生评说对错,如果不对的,或者解题思路方法不一样的,到前面继续讲解,整节课都是学生在练,学生在评,老师几乎不怎么讲。这样的课,才是语文老师最该学习的课。
最终我也没有怎么去听数学老师的课,尤其是新课改后,我发现数学老师常常比语文老师还能讲!
学习金字塔理论,早已是教育界公认的学习理论,然而这种理论,在我们最讲究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的初高中课堂里,被有效运用的应该是最少的,我们的初高中课堂教学最热衷于各种课改理论建设,对老师们进行各种各样的培训学习,要求进行各种各样的课改实验,提出了一个又一个课的课改模型,什么高效课堂、科学课堂、道德课堂、双新课堂、五步课堂、六步课堂,三维课堂,等等,但不如试试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模式,我们的课堂到底要干什么?不就是要让学生学习吗?怎样让学生学习,那就先把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事情一一拿掉,给他们学习的材料,学习的工具,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目标,然后,学去——读、写、交流、梳理、整合、展示,这期间,老师就看,只给有问题的人进行解答,只做课堂巡视。这样会不会让学习真正发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