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纪律实际上是结果,而不是原因。任何一个人达到了独立的理智和控制力以后,其思想都会是自律的。原始的一种天赋通过逐渐的锻炼就成为有效的律己力量。一个人思想有律己力以后,就可以在没有外在指教的情况下自己掌握合适的行事方式。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培养这种有律己力的精神。纪律是正面的和建设性的。
然而人们往往将纪律视为负面的,是令人痛苦难以接受的,对人的思想起强制作用,迫使它脱离自己的爱好而接受约束,这一过程一开头是痛苦的,但却是为了迎接未来而必要的一种准备。纪律通常被等同于磨练,就像是通过无情的不断锤锤打打,把一块有杂质的铁锻造成一块好钢。这后一种训练,不论是否称作纪律都不是智力纪律。它的目的和结果并不在于思维习惯,而是在于整齐划一的外在行动模式。许多教师没有弄明白思想的纪律是什么,以为自己是在培养学生的智力和思维效率,可是他们采用的方法却是限制和压抑学生的思维活动,造成机械死板的格局或者心理上的被动和屈从。
智力上的自由,不只是不受阻碍的外在行动,而且是独立思考的力量,不盲从别人的引导。
真正的自由在于智力,在于训练有素的思维力,能遇事周密思考,下决心之前要仔细想想所需要的根据是否齐全,若不齐全,应如何再搜寻。若不是深思熟虑才采取行动,那就会让自己听命于心血来潮,轻率鲁莽,或是随波逐流,听天由命。若是从外部创造条件让人无忧无虑,不动脑子,就会是反而害了他,让他听从欲望感觉和环境的摆布。
很多时候,我们自己都是这样,管理班级时,总希望所有同学整齐划一,我们用听话懂事限制了每个孩子,所谓的整齐划一也许只是机械的外在形式和心理上的被动和屈从。所以,安静沉默的班级不一定是好事。
但“聪明伶俐”也可能只是昙花一现,有的孩子反应迅速,一个问题抛出后,马上快答抢答,虽然快却停于肤浅表面。这也是很不利于思维的真正提升。对问题、对困难的思索要达到相当的深度才能保证思维结果的质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