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想法
《非暴力沟通》笔记

《非暴力沟通》笔记

作者: Miya妈妈 | 来源:发表于2019-12-03 00:06 被阅读0次

    写作能力有限,这本书又太好了,所以不敢随便乱发观后感,记录下原书里的笔记表示我认真看过了。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听到批评时,我们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击。然而,一旦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驳他人,我们便能发现内心的柔情,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全新的体会。

    非暴力沟通模式的四个要素。

    一:观察-留意发生的事情。我们此刻观察到什么?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要点是,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

    1,异化的沟通方式:源自等级社会或专制社会,同时也支撑着它们。对于国王、沙皇、贵族来说,将臣民训练得具有奴隶般的精神状态符合他们的利益。“不应该”、“应该”和“不得不”这些表达方式特别适合这个目的:人们越是习惯于评定是非,他们也就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一旦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不再是好奴隶和好属下。

      1)道德评判。

    道德评判是用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等都是在评判人。一心分析和确定错误的性质,而忽视了自己和他人的需要。

    诸如此类的评论暗含着我们的价值观及需要。不幸的是,以这样的方式提出主张,很可能会招来敌意,使我们的愿望更难得到满足。即使他们接受批评,作出让步,通常也不是心甘情愿的。

    2)比较。

    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中提到: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

    3)回避责任

    “不得不”淡化了个人责任,换一种方式:“我选择…因为我想…”;“你让我”忽视了我们情感的内在根源。

    4)强人所难

    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

    2,区分观察和评论

    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标签(负面,正面及中性)会妨碍我们全面了解一个人。推测,评论,以及总是,从不等都不是观察。

    二:表达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

    三: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

    1,人们认为感受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各种权威主张的“正确思想”。

    注意区分感受和想法,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

    2,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

    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对他人的指责、批评、评论以及分析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揭示个人需要。对妇女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她们的形象常常和无私奉献联系在一起——这是社会对女性的期待。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1)“情感的奴隶”——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如果别人不高兴,我们就会感到不安,觉得自己有责任做点什么。此时,我们特别容易把亲人看作是负担。

    (2)“面目可憎”时期——此时,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在这个阶段,我们发现,为他人的情绪负责,牺牲自己迎合他人,代价实在很大。想到日子过得这么憋屈,我们可能会很恼怒。此时,如果遭遇他人的痛苦,我们可能就会无动于衷:“这是你自己的问题!和我有什么关系?!”虽然不再愿意为他人负责,但我们还心存疑虑。因此,我们的态度也就显得生硬。

    真诚待人比委曲求全更为可贵。如果别人感到不安,我们可以认真地倾听,但无须责备自己。

    (3)“生活的主人”——在这个阶段,我们乐于互助。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那是自由而快乐的行为。

    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与此同时,我们还认识到,我们无法牺牲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四:提出具体的请求。

    我们感到沮丧或灰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不清楚自己对他人究竟有什么样的期待。

    是因为我们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可是,我们努力去实现梦想了吗?社会总是期待我们成为好男孩或好女孩、好父亲或好母亲。如果我们依照社会的期待去做,我们感到沮丧也就不是什么令人吃惊的事情了。沮丧是我们为了迎合社会而付出的代价。

    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听到命令时,一个人只能看到两种选择:服从或反抗。不论如何,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在过去常常指责他人,那么,我们的请求很可能就会被看作是命令。而一个经常受到指责的人也会倾向于将请求解读为命令。

    如何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我们越是将他人的不顺从看作是对我们的排斥,我们所表达的愿望就越有可能被看作是命令。这将导致恶性循环,因为一旦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会不太想满足我们的愿望。

    选择通过请求而非命令来表达愿望,并不意味着,一旦人们说“不”,我们就不再去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它意味着,除非已经充分体会是什么妨碍了他人说“是”,我们就不会试图说服他们。

    倾听他人

    分析妨碍了倾听。试图分析问题妨碍了我们与他人的联系。如果我们只关心别人说了什么,并考虑他的情况符合哪种理论,我们是在诊断人——我们并没有倾听他们。

    如果我们注意的是别人的需要而非他对我们的看法,我们将发现别人并不那么可怕。我们还会发现,他不高兴是因为他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将注意力放在他现在需要什么,而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有时,我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实际上,那些话是他人表达需要和请求的方式。如果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认为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伤害。反之,如果一心分析自己或对方的过错,我们就会认为自己被贬低了。作家约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说道:“为了幸福,必须把‘别人怎么看我’这个问题放在一边。”

    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他人时,我们需要(1)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无法给别人我们自己都没有的东西。有时,我们会发现自己没有心情去关心别人。一般来说,这反映了我们也需要得到关心。一旦我们能够敏锐地察觉并照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有能力迅速调整好状态,来倾听他人。

    (2)大声地提出请求;如果我们能够直接地表达我们的痛苦,那么,即使对方也处于痛苦之中,有时他也能够意识到我们的需要。当然不含指责他人,只是为了提醒他人注意我此刻的痛苦和需要。

    (3)换一个环境。如果对方正处于激烈的情绪中,他也可能无法留意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的另一种选择是,换一个环境。我们需要时间和空间来调整状态,等平静下来了,再回来。

    别人生气时,要倾听,不要说但是…

    当别人说“不”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认为他们是在拒绝我们。有时,我们甚至还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然而,如果我们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们也许就会发现是什么使他们无法答应我们的请求。

    案例:我感到对方反应让我很困惑,于是就问他:“你生气了吗?你希望你请来的顾问能有更好的自制力?”如果他回答“是的”,那意味着我们对表达情感的方式有不同的理解——我不会因此而责备自己

    爱自己

    既然我们可以用心体会他人的评论所反映的需要,我们一样可以了解自责所反映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直面人生的苦难:在遇到挫折时,充分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是的,感到遗憾是难免的。但它能帮助我们从经历中学习,而无须责备自己。一旦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就会考虑如何满足它。反之,如果用苛刻的语言指责自己,我们不仅难以找到解决办法,而且容易陷于自我惩罚的痛苦中。

    用“选择做”来代替“不得不”。

    你在思考“我选择做____是因为我想____”这个问题时,会发现自己行为背后的价值取向——你在生活中看重什么。

    1)为了钱,在非暴力沟通中,钱并不被认为是一种“需要”;它只是被用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无数种策略中的一种。

    2)为了得到赞同,为了博得他人的喜爱,我们费尽心思、委曲求全。这是很可悲的。实际上,如果我们的行为只是出于对生命的爱,人们自然会心存感激。

    3)不想感到羞愧,我们认为不做那些事情是不对的、愚蠢的。可是,如果为了体面而循规蹈矩,我们最终难免会感到厌烦。

    4)为了避免内疚,我们担心无法满足他人的期待。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目的会给我们带来截然不同的感受。如果为了避免内疚,我们将活得可怜兮兮;如果为了活出对他人的爱,我们的生活将充满乐趣。

    5)为了履行职责,使用“应该”“不得不”“应当”“必须”“不能”“被迫”这样的词语,意味着我们受到内疚、职责或义务的逼迫,感到自己无可奈何,不再是生活的主人,而是沦为了机器。我确信,一旦生命的需要被忽视,我们的行动对社会来说极具危险,对个人来说则极为不幸。

    充分表达愤怒

    生气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怎么看待对方及其行为。

    充分表达愤怒的第一步是我们不再归咎于他人。如果我们认为“他让我很生气”,那么,我们难免就会指责他人。然而,实际情况是,我们心情并不取决于他人的行为。

    除了专注于自身的感受和需要,我们还可以选择去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此时,我们也不会感到生气。我们无须压抑愤怒,只要我们专注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愤怒也就不再存在。

    有意识地用“我生气是因为我需要……”来取代“我生气是因为他们……”。

    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是:(1)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2)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3)体会自己的需要;(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有时,在第3步和第4步之间,我们需要先倾听他人。在得到倾听和理解之后,他们也就可以静下心来体会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非暴力沟通》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xwbbctx.html